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知识与实践——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发布日期:2020-09-11    作者:泰日学校 八(3)班 项果   点击率:

 

我是一名初中生,对于历史有着相对浓厚的兴趣。当历史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历史上的那些事儿时,总能让我身临其境,历史老师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很多的历史知识在生活中都是可以利用的。”然而当我想真正地去回味理解,总是一知半解,捉襟见肘。我深知学无止境,由此,我买了好多的历史书籍,意欲把“那些事儿”了解个来龙去脉。《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众多好书其中之一。它是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当年明月(笔名),全书共961285个字,一套七本把明朝276年历史详详细细地呈现在你眼前。它将社会演变写得好看极了,将死寂刻板的历史活脱脱地展示了出来,把逝去百年的历史人物拉回到我的眼前,为我讲述他的生死荣辱。每当我捧起这书时,总是欲罢不能、爱不释手。

读《明朝那些事儿》,更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为什么封建王朝的更替如此频繁。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无一王朝可延续三百年之久。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最终,我发现,无论是最强盛的盛唐,亦或是衰微的晚清,华夏族群的政权永远都是独裁者、“地主”的更替,所以在如今人民当家作主的清平盛世,“神州巨龙”才得以“龙吟九霄”。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早年贫困潦倒,放过牛羊,当过和尚,被人奴役,被人欺榨,他恨透了当时的统治者、官僚、地主,为了生存,他奋起一搏,加入了农民起义军,凭借自己的沉着和才智,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明王朝,然而社会的体制依旧沿袭前朝,封建社会毫无改观,甚至由于锦衣卫的出现更使得皇权专制的性质严重。事实上,朱元璋依旧是地主。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以史为镜,不仅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更让我清晰地看清了社会的正确前进方向,我由衷为能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而感到骄傲和幸福。

读书的理固然重要,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是书籍的传话筒和广播员,用书籍影响更多的人,做到学以致用。

在一个长假中这本书的内容终于派上了用场。在一次公益活动中,老师们给我们讲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至尧舜禹,下至鸦片战争,把历史概况和特点讲的丝毫不差。所有人都敛声屏气、倾耳注目地听着,不少人还记了笔记。在一个互动环节中,有一个问题是自主发挥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我突然想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中我最感兴趣的永乐大帝朱棣的一生,于是我自告奋勇,上台回答。从“靖难之役”开始,到五征蒙古、七下西洋、修著《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最后讲到“仁宣之治”。讲了整整五分钟,我口若悬河,越讲越激动,最后,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以及老师的鼓励夸赞。

还有一次,在劳技课上的一个小组活动中,同学们由于各执一词,有自己的意见,互不相让,导致合作气氛很不和谐,甚至连按时完成任务都成了问题。正当我这个小组长焦头烂额之际,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了明世祖朱元璋刚刚起义时领导军队的方法,于是我效仿朱元璋,对于任务的分配进行了一些小改动,使得他们形成了互相牵制的关系,大家互相攀比,相互竞争,不久就完成了任务。

就这样书籍成了我的宝贝,它不仅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还为我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困难,我总是请教它。我更爱读书了,除此之外,我还读过四大名著、《战争与和平》、《城南旧事》、《简爱》、高尔基自传体三部等等。让我受益匪浅,为我解决了很多问题。

竹虚因受益,我将以面壁读十季书的精神,沿着书籍这个人类进步的阶梯,去攀登高峰。

泰日学校 图书馆 周秀红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