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上海六千年》这本书,使我情思横溢,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本书突出体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兼具权威性和可读性。读过之后受到感染、熏陶,爱我家乡的种子播入我的心田。
《上海六千年》分为《远古文明》、《千年之城》、《百年梦想》三卷,全书讲上海发展的“三部曲”:上海文明的起源,上海城市的形成,上海的成就和未来。讲述6000年历史长河里发生在6000平方千米地域的“上海故事”。
6000年前,一队属于马家浜文化的人群来到上海青浦崧泽地区,打井种稻、打猎捕鱼、生儿育女。留下一块能容纳思想的头盖骨,留下一把炭化的稻谷和几口清澈的水井。这一把炭化稻谷被称为“上海第一稻”,是上海出土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读到这里,我感到6000年好遥远,那时用人工栽培出水稻,真是太神奇了!
600年前,吴淞江出口淤塞,水患严重,危及百姓生命,有两位官员在考察汛情治水时翻船遇难。户部尚书夏原吉受命治理河道,他率领民众将吴淞江支流大黄浦和范家浜打通,挖深扣宽,上接泖湖、太湖之水,形成“阔二里许”的河床,让吴淞江成为上海第一水上大动脉。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道之一,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虽然600年过去了,但那个时代的人物仍是感动着我们,是他们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太平。
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被封于上海一带,使上海有了“申”的别称。现在我们也把上海叫做“申城”,新闻报叫“申报”。
元末明初,松江乌泥泾(上海徐汇区华泾镇)的黄道婆,她因无法忍受做童养媳非人一般的生活,半夜偷偷上了吴淞江的一艘船,随船漂行,到了海南省的崖州(今三亚市)一带。元代,崖州一带的黎族人民棉纺织技术很发达,并创造了一整套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黄道婆虚心向她们学习棉纺织技术,很快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纺织能手。年近半百的黄道婆思念故乡乌泥泾,1295—1296年乘船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带头种棉花,推广先进纺织技术,使上海县成为手工棉纺织中心,赢得“衣服天下”的美誉。我佩服黄道婆的勇于反抗、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1927年,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22年后红旗再次在上海滩飘扬。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1949年5月28日上海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0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把5月27日定为上海解放纪念日。
“烂泥路”上崛起的金融城,随着浦东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起。烂泥路如今变成了银城路,在金色阳光下,路的北段一边是金茂大厦,一边是东方明珠电视塔,路的南段是美丽的滨江园,路东是巍然屹立的楼群和世纪大道,路西是滨江大道、滨江花园。这是一条“黄金走廊”集中了大部分金融机构,成为了一条重要的经济动脉。
《上海六千年》这本书是我们了解上海的一面镜子。沧桑巨变,繁多昌盛,旧貌换新颜,我为上感到自豪。
指导老师:宋松平
泰日学校 图书馆 杨琰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