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读过了《红色家书》后,我不禁问自己。与战争年代的人们相比,生活在物质不再匮乏的和平年代的我们是何其的幸运,不愁吃穿,生活富足。特别是00后的我们,从小就能接受到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规划今后的人生,计划着以后要考个重点高中,再考个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原来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我阅读了《红色家书》后,对于今后要成为怎么样的人,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在近百封红色家书中,读来最令人感动的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家书。有的写于走向战场之前,有的写于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有的写于慷慨就义之前,有的写于白色恐怖的岁月,有的历尽艰险才送达家人手中。尽管家书的纸张大小不同、质地各异,穿越烽火年代,连接着血脉亲情,充满了愿为信仰而献身的革命豪情,而家书背后则是一段段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当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川军将士抱定必死的信念奔赴抗战前线,临行前纷纷预留遗嘱,傅常也挥笔给妻儿留下一封家信,权当遗书,虽只有短短三十一个字,但却字字铿锵,体现了傅常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热血青年王传馥在给父母信中写道: "相信那里能够造就我,报效国家。时间不允许我得到爸妈的允许而行,但我想是不需要的,一定允许的....也许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爸妈不必伤心,我以爸妈之爱来爱大众,爸妈是喜欢的。”这里表现是王传馥将对父母之爱升格为对天下国家之爱的人间大爱和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
一大代表何叔衡1928年在莫斯科期间给儿子家书中写道”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求善终,绝不能为一家一身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此数言请你注意”这掷地有声的语句,字里行间透露出何叔衡参加革命为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的利益。
这本《红色家书》中,一位位英雄的一个个故事都透露出着他们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怀,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所有人学习。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自己想成为的人,我想成为的就是像他们一样爱家爱国的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从红色家书中汲取力量,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指导老师:孟丽丽
奉贤区青溪中学 图书馆 薛曌一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