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烙印——走进中华经典《阿Q正传》
发布日期:2022-10-25    作者:奉贤中学 高一(12班 )12韩星宇   点击率:

 

所谓烙印,在于其深。《阿Q正传》之于中华乃至世界的影响,以之形容便再不为过。鲁迅先生作为去“奴颜和媚骨”者写下此作,何以经典?枉以一言以蔽之,则为概时世析其表而切其骨,由之而显阿Q之众“国民劣根性”之深深烙印,乃至今而不鲜见。如此观之而以为诫,将教训反烙印于心而“敬而远之”,则为另外一回事,这却是我们作为当代人走进此经典之要由。综之则以"烙印"为题为楔。

《阿Q正传》主要讲述主人公阿Q身份低贱处境悲凄,在用“精神胜利法”并借革命党人身份“狐假虎威”下过活,最后被误判枪毙的惨剧。背景为辛亥革命前后,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写下此篇。本作一以贯之的一大特色在于其“言简而用博”,将时代之貌以微言大义显之。其一则在于阿Q的表现,文章以大篇幅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他人对自己的欺压当作“儿子打老子”,若细析之,实则是环境压迫下无奈的产物。然而可悲的是阿Q和大多中国古代传统悲剧下的人物一样,他并非反抗而是一味服从,并下意识用“精神胜利”来平衡,但他绝非没有斗争的意识,他仍有加入革命党人从而复仇的愿望,然而愿望是来源于他的“私”,如文中他提到“元宝,洋钱,洋纱衫……”这也可见阿Q为代表的民众对革命认识的片面。在文章的末章,有一位长衫人物大骂阿Q以“奴隶性”,实则也是作者托其人以言之。而民众对于革命误解的另一面则在于他们对于革命党人“反清复明”的错误认识,文中写道“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便可见。

其二,则在于文章披露未庄众人趋利避害,见风使舵之性。而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众人对阿Q态度的微妙变化,阿Q本在“恋复的悲剧”事件后为人所唾弃,而在他自城归庄出手阔绰后,人们对他以敬畏,继而又由阿Q发财的可疑而远避,再到知其为“不敢再偷的偷儿”的底细后遂以“不足畏”言之,可见众人仰贵蔑轻的势利。而另一个则在于阿Q佯装革命党人时未庄的各色人等重又对之以大敬,其中尤为突显的是赵太爷一伙人。他们称阿Q"Q"来向他打听革命党人的口风同时又暗自“革命”掉静修庵的龙牌以示“咸与维新”(地主官僚投机皈依革命派),与此相类的时景则是县内官职人员都为原官,只是换了名目,可见辛亥革命并不彻底,这也是鲁迅先生以文为药以医国之缘由——救国要从根治,即从思想上治。不过由此可见“古久先生”们(即封建余孽)与阿Q的“劣根性”为同胞异卵之实质以及社会恶劣之风气:麻木者麻木,圆滑者圆滑。

而在《阿Q正传》中有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名为“小D”,比“阿Q”年轻,行为却与之如出一辙,这便是鲁迅所忧患之事:“阿Q”之后有“小D”,“小D”之后又有何人来继?这样的发问与他在《狂人日记》中所呼吁的“救救孩子”是一贯的。揆诸今日,我们的中国已不再受欺凌之辱,民族复兴便在前头,然而社会上又有多少人在现代化带来的困境下被异化,阿Q以及其周围之人所携劣根之性并非不复存现。不同的时代,一致的问题,我们既已达到甚至超越了新文化运动那些先生们所望的理想之境,我们则更应以阿Q诸位为鉴而非复效之。这也便是经典予人反思之效:在于远教训,见本心。

故而让我们走进中华经典《阿Q正传》,便是让长久烙印在“阿Q”们内心的劣根性“断子绝孙”,却把这部深刻勾勒时代之貌的悲剧作为明镜镌刻于心。想必,鲁迅先生提笔之际若能想到此作确能达到“阿Q”速朽而""""赓续便也很欣慰了。

                                                

 奉贤中学 图书馆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