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读《牛虻》后有感
发布日期:2022-12-05    作者: 阳光外国语学校 九(4)班 孙煜诚   点击率:

 

暗黄的书页,边角早已微微卷起,摩挲着这本翻阅多次的书,思绪竟不禁又翻涌起来。“牛虻”这铿锵有力的两个字深刻的烙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牛虻》的主人公亚瑟是一个单纯质朴的爱国青年,却被牧师卡尔狄利利用,使他和他的战友被捕入狱,让亚瑟被自己的战友误解,在得知自己原来是自己最崇拜的神父蒙泰尼里的私生子、恋人对自己的误解……种种事件之后,他终于不堪重负,甚至对自己一直信奉的上帝产生了怀疑。最终他出走南美洲,流亡十三年。在种种磨难之下,亚瑟被叫做了牛虻,也变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最终在一次武装斗争中,不幸被捕且被遭枪杀。

被捕之后,这本书中所有能体现革命者的品质全都直观的、毫不拖泥带水的迸发了出来。牛虻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仍不说出有关革命的任何事宜,哪怕是牛虻自己的病症发作,也从未向别人求助,在自己被牢牢地限制在座椅上,被敌人用皮带紧紧地束缚住。哪怕如此,牛虻也从未想过要屈服于敌人,他嘲讽敌人的一切,仿佛在他眼中,敌人对他施以何种言严刑,都是微不足道的。而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儿时的亚瑟(牛虻)被神父蒙泰尼里蒙在鼓里,始终不知道自己就是神父的私生子,历经十三年,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后的牛虻也因瘸子和革命者的身份将蒙泰尼里蒙骗。他嘲讽神父的无知与愚昧,在次次交谈后,让蒙泰尼里发觉了自己的身份,妄想让牛虻放弃革命,回归“上帝的拥抱”之中,可牛虻却毫不犹豫的拆穿了所谓的“上帝”,从容赴死。

在这一声声的冷笑和嘲讽之中,我所看到的却是革命者面对敌人的胁迫时的淡定从容,这是他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比认同,对自己能够从事如此事业感到的无比自豪,才能在身处绝境时从不屈服,从不言败的精神来源。牛虻的形象只是万千革命者的一个缩影,而这一个缩影却不能代表所有,革命的事业道路曲折漫长,作为后世处于安定之中的我们,只能透过这一个个缩影去体会革命者的艰辛与不易,去更加的热爱我们拥有的和平世界。

 

指导教师:姜梦霞

阳光外国语学校 图书馆 何顺伟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