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原因总会在哪里。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结果,一如不存在不打鸡蛋的煎鸡蛋卷。 ” ——题记
从第一眼看到这本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我就被其深深地吸引住了,充满想象的标题,仿佛在讲述一件刺杀的事,但却在书中发现了《刺杀骑士团长》是一幅画。这一步步地深入,娓娓道来,从显性理念到流变隐喻,向读者揭开了一个个谜团。
这本书我读了两个月才得以读完,其中有很多深奥的暗喻,“不明所以”的描写,有疑问我也立马去网上寻找了一定的资料,更加深入、清楚地理解作者笔墨之间所蕴藏的情感和用意。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我喜欢主人公绘画的才情,“画得好像比真人还要活,好像马上就要动起来了呢!”客户如此评价,虽然他不以为意,面对别人的夸奖也总是觉得并没有到达那种高度,不是谦虚,而是深知底蕴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要求,因而总想再上一层、再上一层,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我喜欢有“入定僧”的情节,可能源于日本民间的传说,类似我国得道高僧的舍利子,僧人圆寂火化后留下几颗大小不一圆圆的珠子,俗称“舍利子”,被供奉到高塔里供人膜拜,为佛门“无价之宝”,一般圆寂后化有舍利子的僧人才可被称为“高僧”。不过,近代科学家得出结论,所谓得道高僧,因为长期打坐、吃素和营养不良,加上圆寂之前又只吃草和树果(与日本僧人一样),所以火化后烧不掉的那几颗珠子其实是人体内的结石,确切的说就是胆结石肾结石之类,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书中并没有“入定僧”的实体,似乎实体被化成了一种虚无缥缈的理念,像虚无的一缕烟,可以借体还魂,不用吃也没有欲望,有未卜先知和穿墙过户的能力,借了画中“骑士团长”的面目行走,可能是担当了本书的灵魂思想。
我喜欢的场景却是主人公寄居的房子,处在山中,窗外远眺可以看见树林中露出的一小片海,早上温暖明媚阳光撒进房间,温润如玉;晚上月光寂寥,星辰明亮,山对面散落有不多的几户邻居,弯弯绕绕的距离只能遥遥相望,不足以移步去聊天,房子中的画室和老唱片足以消磨时间,马克杯中的咖啡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虽与世隔绝,但宁静的与自己独处却是一种享受。
再从大体上说这本书写的好的地方:优点一:文体的独特性。村上小说有着独特的文体结构,用译者林教授的话说就是文体的节奏感,即“用节奏好的文体创作抵达人的心灵的作品”。不同于《奇鸟形状录》中部分章节的“掉线”,该书情节进展得不紧不慢且环环相扣,这也是为什么该书虽篇幅较长但不会让人读起来感觉无聊的原因之一。
优点二:寓意的纵深性。不得不说村上有着独特的世界观,通过“理念”、“隐喻”等展现出深藏于社会内部及人性中的“恶”,由主人公经历“迷失自我”再到“重塑自我”,战胜或杀死本源“恶”,进而拯救自己,并改变现状。此外,作者还倡导了“宽容”与“爱”,即接受并深爱非自己生物学上的女儿,这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眼见”,而是在于“心见”,即相信“室”是自己梦中与妻交合而诞生。然而该书寓意的纵深性之深,说实话我并未能全部领会,毕竟每个人认知不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加之阅历不同,上述可能说得不够全面。
最后,以一段原文作结:“后来回头看去,觉得我们的人生委实匪夷所思,充满难以置信的荒唐的偶然和无法预测的曲折进程。然而,在那些已然实际出现的节点上,很多时候哪怕再小心翼翼地环顾四周,也可能找不出任何匪夷所思的元素。闪入我们眼帘的,恐怕只是在没有接缝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再正常不过的正常事情。或许完全不合情理。可是,事物是否合乎情理,那要经过时间冲洗才能真正看得清楚。 ”
奉贤中学湖畔书馆 高正泉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