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不做“蜡烛”,须是“火种”——育人先育己 ——读《校园里的有效沟通》有感
发布日期:2023-11-01    作者:南桥小学 卫琼   点击率:

起初,带着满腔热情,凭着一份热爱,进入了教育系统,担任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我喜欢孩子,喜欢做老师,但不等于我会教学生,也不等于我就会做老师。感触最深的就是去年支教,我任教一年级,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学生,心中满是期待,又夹杂了些许担忧。在一年的支教中,全新的教学环境,生源的差异化,在日常教育中不经意间有一种无力感,(类似那种回天无力的感觉)也经历了自我否定,自我修复,又重新否定,又重新修复……不断循环,心里可谓是五味 杂陈。假期里,有幸拜读了崔老师的《校园里的有效沟通》一书,初读之下便有灵魂的共鸣,特别是书中的几句话写到了心坎里。

从教多年,在教师岗位上一路摸爬滚打,试图探寻师生间最有效相处方式:做严师?做慈母?严爱相济?始终找不到平衡的点。师生间的相处总是少了点温度。在崔老师的书中,我感受到了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孩子进入了校园以后,学习成绩成为了家庭的天气预报,学习态度决定了家庭温度。在校园里,仿佛也是如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情绪也息息相关。这个问题已经强调过很多遍了,怎么还是屡教不改呢?这个字一错再错,要写多少遍才能记住呢?类似的话术我们肯定不陌生。书中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我:无条件接纳学生首先要学会失望。学会失望,不仅仅是学会对学生当前的状态失望,也是学会对自己当下帮助孩子的能力失望。学习需要天赋、方法、习惯、毅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执行力都有偏差。优秀的孩子首先是天赋给予的,这类孩子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与我们教的好坏关系不大。中等的孩子一般习惯比较好,能接受老师家长的建议,在课堂和作业中习得本领。后进生的学习通常在某个方面有短板,可能学习能力比较弱、习惯特别差,这时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传授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学生学习上的鸿沟本来就在那里,我们无需过于怪罪自己。上帝交给我们一个任务:带着蜗牛去散步。蜗牛再慢,也能朝着目标坚持不懈。教师改变固有的观点,选择接纳,接纳学生的平凡,接纳教师的平凡,打好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教师除了肩负为国育人才的重任,更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书中写道:教师无需是“蜡烛”,但必须是“火种”,是能够点亮学生内心世界的“火种”;是“光源”,既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学生;是“营养”,既能滋养自己,也能滋养学生。书中,崔老师还介绍了如何赞赏学生,如何关爱学生,如何陪伴学生。于漪老师说过:“教师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个校园里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地爱他们。”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允许他们犯错。教师要有一颗觉察之心,敏锐地觉察每一个错误背后的心理诉求,这也是书中提到的育人的源头——让每个学生都被“看见”。

教育是个漫长的旅程,很多时候,教师面对学生时,之所以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或许是生活与工作的重压导致的,或许也是恨铁不成刚的情绪化的表达。育人先要育己,撇去负面的情绪,接受自己的平凡,不断学习,让自己一天比一天更优秀。


南桥小学 文游图书馆 顾琳玲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