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聚焦学生视野 促进课堂转型——读《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Ⅱ》有感
发布日期:2024-05-27    作者:上海市奉贤区育贤小学 乔晨元   点击率:

假期里,我阅读了贲友林老师的《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Ⅱ》。这本书记录了小学数学课本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是学生提问的问题,也是教师无法正确向学生解释的一些问题。贲老师在这本书中从问题提出到问题分析,最后给出教学建议,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引了方向。我们的课堂需要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型。

从第一页开始阅读起,我对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颇有感触,仿佛回到了那些上过的课堂,我也像学生一样,期待着贲老师如何解答每个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珍视学生提出的“好问题”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教师每天面对学生提出的多种问题,难免出现不耐烦,直接打断,或者忽视掉,也会有“一言蔽之”的情况出现。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尤其是听到所有学生的想法,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听到学生不同的想法。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首先要耐心倾听,继而判断其问题是否可以被看作真正的好问题。如果是好问题,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给学生一个科学又合理的解释。

比如在一年级教学《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时,学生开始列竖式,教过的老师都知道,竖式教学一定会强调两点: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当时就有一位同学提问“为什么一定要从个位算起?”我当时也出现了“一言蔽之”的回复:“等后来学到进位和退位的时候你就知道了”。现在想来,不知那位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是否真正理解了“从个位算起”的意义。贲老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从教学中探究,摆小棒和计数器都是教学加减法需要用到的方法,贲老师发现这两种方法都很难从操作过程中体验“从个位算起”的优点。只要在后续的“进位加”、“退位减”,让学生亲身体验笔算时“从十位算起”的麻烦,从而认识到“从个位算起”这一笔算法则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二、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

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教师应该将知识进行延伸与连接,不能只注重某单个知识点的运用,因为知识点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如二年级数学,在学习了《认识厘米和米》之后,学生在学习《认识分米与毫米》时会出现对这四个度量单位之间关系混乱的情况。他们能掌握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因为他们知道从米到分米到厘米到毫米是十进制的。但如果单独提问20分米=( )毫米,2000毫米=( )米,很多同学就无法正确地填写。贲老师在这本书写到“分米是可有可无的吗?”分米这个单位用的非常少,为什么要学这个单位呢?看到贲老师在书中让学生以他们的视角来解释分米为什么要学,学生的答案有趣又富有想法,学生用图生动地描述了分米起着连接或者桥梁的作用,它的产生不是迫切的需要,而是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

三、努力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贲老师在后记中写到“我们在研究学生怎样学习,那我们对学习,又有多少认识与体验?”我追问自己:我是否做到了教而研?这学期在上《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时,按照我的预设,学生应该会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去发现长方形边的特征,但事实上的课堂与预设背道而驰,因为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他们已经获知了长方形的上边与下边相等,左边与右边相等,他们不会思考如何通过动手操作去探究,甚至说出用手比一比去量长方形的边。这节课,紧张得我都出了一身冷汗。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节课,我只研究了如何上课,却忘记了从学生的角度去备好课,因此,在教学时不仅要研课本,更要研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听听学生不同的想法,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教学又有了不同的定位与认识。面对奇思妙想的学生,要想学生为什么这么想,这么想对不对,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更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成为一名乐倾听、爱研究的老师。

上海市奉贤区育贤小学 图书馆 陆晓芸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