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生与死——读《我与地坛》有感
发布日期:2024-12-31    作者: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奉贤曙光中学 高三5班 张艺萱   点击率: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展,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段。相互埋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遥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聚。记忆,所以是一个遥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史铁生花大量篇幅写了记忆与印象,幼儿园、二姥姥、老爷、牢记、庙、9层大楼、MB老师、庄子等等具象化的人或物或事将我们带回了那段历史,带回了他的童年。在他的笔下,有用细腻笔触讽刺的社会现象“k”,也有令人感动的与巴子的纯真友谊,犯错逃离但最后不得不回去的珊瑚、模仿电影里的行动等等小事件令我们想起自己的童年,同时天真、质朴、平静地生活也夹杂着“文革”的动乱,其中有“躺平”的地主,更有坚持学习自食其力渴望跟上时代的奶奶。历史在不断被隔断着、洇灭着同时,流传下来的往往只剩下暗处、留下悄无声息的沉默。如果说他的童年是生,那么21岁后的坐上轮椅的他则濒临死。

面对好似就在眼前的死,柳青带领史铁生走进了文学的大门,友谊也在黑暗中拉了他一把,让他在终身瘫痪、面对当代医学,爱莫能助、快要失去希望之时,持着“人活着一天就不要白活”的信念,重燃生活的希望,同时,在友谊病房的时日里,他也感受到了不同生命的鲜活与褪色,获得“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生命的混沌之巅仍唯有起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精神的描述和引导”、“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的感悟。身体的缺陷让世界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去寻找那不幸的命运救赎之路——写作。

而占据宿命一半之多的地坛,与史铁生而言,不是为博得身份或地位的投资从而来写作的基石,而是对零度的回望。在罕有人际的地坛、在象征着生命的起点的写作的零度,面对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由之出发,寻求灵魂最初的遥望。荒诞感让我们要求意义,以至于不让我们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最后再引导我们回到最初的遥望,逼迫我们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已不在地坛,而地坛在他。“地坛里每一个我车则路过的地方就有我母亲的脚印”,在我们都为母亲背后默默付出而感动之时,在他从迷茫到醒悟到蜕变再到释放的过程中,地坛早已成为他精神上的母亲,母亲则成为了他生命中的地坛。

扶轮问路的这57年史铁生始终践行着尼采所说过的“要爱命运”,爱上帝,爱众生、爱自己。在《好运设计》里,他自由的童景与想象他所向往的家庭、父母、爱好、爱情以及生活轨迹,但命运生来存在差别,面对不可避免的缺欠,痛苦与绝境,他明白了我们看似足以只是屹立于世界,但实则微不足道的事也能将我们击垮,最后得出了要创造过程的结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定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正是因为目的的虚无与绝望过程,才更具有意义和价值。故而,要接受墙的存在,接受天命的限制。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如此,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奉贤曙光中学 图书馆 林中元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