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就要进入高二的我时时在想,今后的路通向何方,又该如何去走……
利用闲暇时间重新品味了一番巴金的《家》《春》《秋》,它描绘了一群青年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也终于懂得它为何被称为“激流三部曲”。
不管是先前的草草翻阅,还是之后的细细品味,觉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告诉了我应该如何面对接下来未知的人生之路。
韶华倾负三生梦,岁月谱写一世伤。觉新他的这一生活得很苦,他受新思潮的影响,但又在旧的环境中生存着。他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但却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他性格中与善良本性并存的是怯懦,这个性格不仅注定了他人生的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注定了他终究“躲”不过各种灾难和厄运。他曾经有过梦想,但总逃不过“命运”。中学毕业后的他就被召回家中结婚,但对象却并不是他喜欢的梅表妹,虽然内心非常痛苦,但却未反抗。重长孙的责任压在觉新的肩上,使他“练就了一身新本领”——“作揖主义”。他总是选择牺牲自我,以换取家庭的和谐,然而残酷命运却专门作弄觉新这样的老实人,他接连失去生命中三个最亲爱的女人。他戴着皇冠,承受着它的重量。尽管他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命运的悲剧,但还是不知抵抗,一头往里扎。觉新在这种“重力”下,勃勃朝气和青年的梦想在这“吃人”的实际生活中渐渐消失,生活磨钝了他的知觉,但自身又无力摆脱困境,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
曾不止一次的为觉新哭过,为他的自我牺牲所哭,为他的怯懦所哭。当他说道:“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时,我也哭了。觉新是以巴金的哥哥(李尧枚)为原型的,在小说的结尾,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好的结局。但是,上天却未给李尧枚一个好结局,李尧枚最后服毒自尽,但是转念一想,或许死亡所带来的解脱对于李尧枚而言是一个好结局。
但是我时时在想,觉新他就一定要走向这条路么?有时候,我们应该相信命运,但却不应该任命。假如当初觉新毅然决然的离开这个大家庭,假如当初觉新拒绝与瑞钰的婚姻,假如?这时的假如太晚了,而且没有假如。
《秋》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人回到什么地方,当然要看他走的是什么道路。一个人一直往北,他不会走到南方。”人生起如白纸,写下,或轻、或重;留下,或曲、或直,应由我们自己选择。
诗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到:“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是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少年的时候时间流逝,中年的时候岁月溜走,老年的时候空胜哀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人生就在指尖路过。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就在于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要到梦醒时分,才发现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空虚的心
李开复先生在《世界因你而不同》一书中写到“人生最大的价值是将世界有你与没有你的距离拉到最大”。不管你的过去是如何的失败,现在是如何的落魄,只要你把握自己的未来,世界将因你而不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我们的人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人生的路有两条:一条是符合众人期望的,一条是顺应自己内心的,前者或许能获得许多掌声,但没有自己的掌声。后者或许无人为你喝彩,但你会为自己喝彩。
我希望,当我老的时候,回首当年自己走过的路,我希望我可以自豪的说出:“不负韶华”,我也希望走在处于保尔所说的那条路上,我不祈求他人为我鼓掌,只希望自己能为自己鼓掌。
《春》中琴说“春天是我们”。对,春天是我们的,是属于花季的我们,是属于敢于拼搏的我们。
曙光中学 图书馆 林中元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