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纽带 ——读《史记》有感
发布日期:2018-01-02    作者:教院附中 七(2)夏文婕   点击率:

可否听我讲两个小故事?

可共苦,不可同甘。

这句话听起来确实有些怪,但它的确是真理。这便是古代君臣的关系。

古之怀才者,无非就是两个下场。怀才不遇郁郁而终,或是得以抒发却死于非命。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是这样子。

那些个封建的时代,“真龙天子”就是权利至高点的代名词。


哪怕是自己的兄弟或是妻儿老小,他们也得时时刻刻提防着,监视着。包括他们的臣子--臣子在他们眼中,只有有野心与没野心的区别。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记载了文种与勾践这对君臣的故事。

“你教我七种计策讨伐吴国,我只用了三种,还有四种就请你追随死去的先王,让他也试试你的妙计吧。”

吴国破了。文种的计策功不可没。很难以想象,当文种收到来自于自己所忠诚的君主的一封明摆着让自己自行了断的信,以及那柄剑时的心情。

文种手上的那柄剑,多少染上了几分血色的阴影。落地之声竟多了些许喑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范蠡曾给文种留下的那句“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成为了那无双国士留给这世间最后的话。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萧何月下那一追,追回的不仅是后来的一代兵仙,也追回了刘家的天下。韩信从怀才不遇到一代兵仙,通俗点也不过是典型的“屌丝逆袭记”。

在那个通信基本全靠吼的年代,孙子兵法也能在他的吼声下玩出花来。

就是这样一个人,难道没有忌讳过什么吗?

有。

臣子最忌讳的就是帝王家的猜忌。而帝王最忌讳的就是臣子的功高盖主。韩信打了人生的唯一一场败仗,他输给了刘邦,败给了愚忠。

“打仗的,不忌讳死,就怕没死在战场上。”韩信死在了那繁华宫殿的钟室中,死在了千千万万竹刃之下,死在了帝王的猜忌与默许之下。

但无论是文种还是韩信,他们时代不同,但结局,经历却是神似的。文种献计,勾践得以破吴。韩信领兵,刘邦得以灭楚。

他们和帝王共苦过,也被帝王许诺过,猜忌过。谁叫他们,生来为人臣,却又对帝王信任不疑呢。两个人的相处其实就是互相交心的过程。

君臣可共苦不可同甘,因为他们心存猜忌。

人与人,又何尝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其实早就大过了那句“可共苦,不可同甘”。虽然这句话是有些残忍,但事实的确就是这样。一旦谁的某一方面高过了当初与他并肩的那人,微笑的面具下就是两把锋利的刀。臣的愚忠,君的猜忌。那是在古代。而我们不是。人与人之间那条脆弱不堪的关系,维持它的不该是猜忌,怀疑与权势。其实那条关系少的就是一份信任,一份能够交心的信任。

 

奉教院附中  图书馆 许建华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