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红的晚霞中,一只风筝拖曳着长长的尾巴追逐着前方的人儿。线的那头是谁?这似忧伤不祥又似充满希望的画面叙述着怎样的一个故事?藏着怎样的一段情?《追风筝的人》从封面就轻扣着人的心弦。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出生于阿富汗,12岁时随父亲工作变迁离开祖国,阿富汗战争爆发,16岁时,举家移民至美国。胡塞尼在美国生活多年,但心中始终挂念着心中的故土,那里有他肆意而美好的童年,有挚友间的温馨的回忆,有种族间的冲突。时隔多年阿富汗的一切依旧令胡塞尼魂牵梦萦。阿富汗那片饱经战争摧残的土地上,已是满目疮痍,塔利班甚至禁止民众放风筝,那可是阿富汗人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漂泊在外的游子怆然而涕下,于是开启了一场心灵的追赶。作为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追风筝的人》一经问世,风靡全球,乃至被搬上了大荧幕,感动无数人。
是什么触动了读者,产生如此大的感染力?我想是它用尖锐写实的笔法,清新自然的文风探讨了关于人性和人性拯救的问题——这个人类共同的话题。
这部类似自传体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所犯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的儿子哈桑从小一起长大。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因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陷入了自责与痛苦。为减轻愧疚,他使计诬陷赶走了哈桑一家。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一家被迫逃至美国。很多年后,他为了得到救赎回到了故乡,却发现了一个掩盖多年的秘密。得知真相的阿米尔,历经千辛万苦救出了哈桑的儿子,并回到了美国。最终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和一次灵魂的救赎。
岁月变迁,唯爱永恒,小时候追风筝的人是哈桑,为了阿米尔竭尽全力,忍受一切侮辱与陷害,承受了大半辈子的悲惨命运。最后,追风筝的人变成了阿米尔,为了哈桑之子索拉博,他竭尽所能找回了勇气,重新认识了生命。
风筝是这本书的主线,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他追逐父爱、追逐好友、追逐救赎……我们可能也曾像阿米尔般懦弱,喜爱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救赎自己心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可能是梦想、可能是成就,无论如何,请奋尽全力,勇敢去追,别放弃。
小说中被救出的索拉博因情感的伤痛封锁内心。在故事最后索拉博终于因为玩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不知不觉微笑……这段描写细腻感人:“这么多年之后,我无懈可击地再次使出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绿风筝失去控制,摇摇晃晃地摔下来。我们身后的人们欢呼叫好……我俯视索拉博,他嘴角的一边微微翘起。微笑,斜斜的,几乎看不见,但就在那儿……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当罪恶导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赎。
小说中“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抚慰了无数心灵。这是哈桑对阿米尔全部的忠诚,是阿米尔对索拉博全心的爱与奉献,是铭刻于心底永恒的忠诚誓言。它回荡于每个读者的心间。
在书中我们能感动于最珍贵的感情,心痛于最鄙夷的沉默,感慨于执着奉献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一部讲述爱与救赎的作品,还狠狠冲击着阿富汗文化。它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奏起了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亲情友情爱情紧紧交织,书中的人物共同完成了各自对于生命深刻的认知:“救赎与生命无关。”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在那空中飘荡的风筝则是我们无法释怀的情感,在追逐的过程中,我们终会寻到自己人生的路,完成自我救赎。你心中的风筝是什么呢,也许读完此书,你就会有自己的见解。此书推荐给中学生及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读。
南小文游 图书馆 顾琳玲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