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认真读了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感触颇多深。细节这个话题,正如朱老师说的那样,看似平常,但平常中却蕴涵智慧;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却孕育思想。有时在被我们忽视的小细节背后,可能隐藏着大理念,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这个章节。第120页,朱先生借引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古齐的名诗《其实有一百》,质问孩子的九十九种语言哪里去了?
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
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
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
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也极有可能存在诸多可怕的盲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
刚入职半年多的时间,从一开始不知所措的为孩子找棉花止血到与如今能与他们耐心谈心交流,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许多。“先成人再成才”是我一直以来所认为的教育方向,中小学阶段是孩子价值观取向很重要的阶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把个别个性独特的孩子细致入微地进行引导,让孩子更快乐地面对生活,更加健康地成长。
班级里有个孩子是十足的“捣蛋鬼”,这个“捣蛋鬼”上课爱说话,还经常惹事,被批评时第一句话总是“他怎么样”,先找理由来反驳你,不知悔改。有天他又惹哭了班里一个女孩子,询问他原因,又与先前一样。无奈中,我将他领到了办公室。可能是我没有用严厉、质问的语气询问他,他的面色也有所缓和,终于点头承认了自己也有错。我表扬了他,并告诉他,“男孩子应该先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先指责别人的过错。”
后来,他做到了。教育应是温暖的,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而是一种爱的力量。此前也有很多次与这个孩子的交流,与这次对比后发现我确实应该反思。教育不是“你应该要做什么”,而是“我们一起做什么”。这样的细节我一开始没有注意到,所以错失了很多次机会,好在及时让我领悟了。
改变孩子为人处事的态度,看到他能乐观地面对,快乐地成长,作为老师的我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暗自反思关注孩子细微的生活,抓细节契机进行教育,扳正其思想的方向是何等重要!正如《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让孩子快乐地成长是如此美妙和神奇,它不仅让教师更加明确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成长,同时也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这种发展愉悦着孩子身边的每一个人。
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僵硬的规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感谢《教育的细节》,让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齐贤学校 图书馆 薛淑华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