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锦瑟如斯,落花有时——读《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李清照传》有感
发布日期:2018-11-30    作者:奉教院附小 单雯雯老师   点击率:

 

不知为何,我喜爱宋词多过唐诗,宋词如茶,它将厚重的岁月变得清新、简单,仅是一缕淡淡的愁思便透出了历史的痕迹。在宋朝,有一个女词人,她窗下独饮,浅酌低吟,为了离愁别绪,也为了朝堂风雨。人生于她不过是一场绚烂的花事,她的美丽在于绽放了独属于自己的姿态,她不屑迎合谁,亦无需将就谁。

在那个陈腐礼教横亘的时代,大多数的女子都噤若寒蝉,似乎她们只需三从四德,而从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表达。我们该庆幸,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在得知自己的女儿对诗词歌赋之事格外入心时,非但不感到担忧,反而觉得有女如斯是人生幸事。故而,当李清照将习作呈给父亲时,李格非仔细品读后,感慨颇深地说:“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李清照点头称是,其后成文,便总会留心赋予真情。

十七岁的李清照在文坛已声名鹊起,在她驿动的心中渐渐有了花前月下的情节。赵明诚,那个博览群书,温文尔雅的男子走入了她的心间。于是,在他登门拜访时,李清照既惊又喜,赶忙下了秋千,向门跑去,慌忙中鞋子丢弃,金钗滑落,于是便有了这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寥寥数字,写尽闺中少女的娇羞和率真,矜持和洒脱。当然在那个时代,李清照的多才势必会引来无数的冷眼和嘲讽,有人说此词尽是荒淫之语,面对这样的鄙夷和诽谤,她倔强地轻轻撇去,在夹缝中绽放光芒,继续她的笔墨人生。

和赵明诚的感情是她锦瑟年华最美好的见证。他们一个风姿绰约,一个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是他们的生活,他读懂了她词中的冷暖和悲喜,她研究品鉴他的金石字画,他们情投意合。但党争风云、时局动荡,让他们曾有过多次小别,李清照为此写下了许多思念成疾的词作:“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些流传千古的词句,皆因思念赵明诚而起。人生是公平的,给你多少快乐,就会给你多少悲伤,当他们还沉浸在避世梦里的时候,江山改换,赵明诚在赴任湖州的途中染病离世。而后的几年,韶华已逝的李清照带着满身的孤寂漂泊,受尽苦楚。在她孤苦无依之时,遇到了张汝舟,这个外表谦逊儒雅的男子成了她给自己安度晚年最后的一丝希望,她的才名让再嫁一事被人评头论足,备受指责,可她却义无反顾,直到发现张汝舟的贪婪和冷酷才以一纸诉状结束了这段婚姻。当时,妻子公然告夫者,几乎绝无仅有,这就是李清照的倔强,她因爱而无惧世人冷眼,如今认清了那人的真实面目,便绝不姑息迁就,她爱得轰轰烈烈,恨得清清白白。

李清照的独特不仅在于她才华卓绝,天资聪颖、饱读诗书的她还有着异于常人的见识与胆魄。某年夏天,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所写的《题中兴颂碑后》为李清照所得,她对于张耒红颜祸国的论调有不同的见解,于是,她毅然翻开了那段历史,作诗二首以应之,其中写道:“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在李清照看来大唐兴废之因主要在于朝廷腐败、奸雄得志,如果君王有道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样的叛乱。她是个女子,却不让须眉,几分放肆、几分轻狂,但她的见解和视野却远胜于许多人。在战火纷飞的时局中,金国虎视眈眈,而宋高宗却只愿退避苟安,李清照显然对此极为不满,作为女子,她并未保持缄默,而是纵笔挥洒,写下了对故国最深情的告白:“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杯土。”忧国忧民、大气豪迈,这是她在动乱中遗世独立的美丽,然而梦里的故国到底成了她不回去的地方。

一路行走,一路漂泊,从红颜佳色,到霜华满鬓,李清照在江南的烟雨中,只与风月来往,她走得寂静无声,不带半分浮华。一代才女在厚厚的史册上,也不过是一片飘零的黄花,但她的一阙阙词却始终轻声诉说着她的曾经。

奉教院附小  图书馆  方红英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