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做老师就是做一个爱的发动机——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发布日期:2019-04-02    作者:齐贤学校 第9工会小组 巫秀妍   点击率:

 

首先感谢各位老师抽出这宝贵时光听我闲谈读《教育的细节》一书的分享,我讲的不恰当的地方请多指正!其次,感谢校长给我们买了这本书,让我有了阅读的机会,读这本书让我感到教育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让我看到作者朱永通老师对所有教育工作者发出的整个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奴性化的警醒与批判,也让我感受到教育是爱,是对人的尊重。

各位,请问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

阅读的本质是阅读自我,阅读带来自我审视与反思。反观自照,阅读中我不断审视自己是否关注了这些教育细节,在处理细节时自己是否合格。审视的结果不时使自己坐立难安,恨不得重新来过。就如:930日秋游12点集合时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悔不当初,当时同车的72班和班内其他同学都到齐了,但我班还有一组同学未到,我打电话联络后知道他们已经在来的路上,可左等右等他们还是没到,当导游老师再次问人齐了吧,准备上车,我急了跑过去接这组同学,刚看到他们慢悠悠地步伐,我就发挥了狮吼功,劈头盖脸、大叫大嚷的骂了他们,大庭广众之下质问学生“明知道老师打电话催了,为什么不跑起来赶到集合地点”,学生们沉默地加快了步子,说实话那气氛压抑、不和谐。事后,我想了想,孩子们赶过来的路上不敢跑可能是因为那天才下了雨,路很泥泞湿滑,摔倒了,伤了自己也可能撞到旁人,我那大吼大叫的行为实在是很粗鄙,教育应该是柔美的,虽然教育他们是我的职责,但不应该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苛责学生,伤害学生,倘若我多关心他们一些,即使催促也可以温柔美好。重新审视自己的不足,这就是我读《教育的细节》一书的收获之一。

教育的成败在于教育的细节,细节上的“一厘米之变”是我收获之二。我坚信朱文通老师所提的“一厘米之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是进步,是鞭策,是信仰,积少总能成多。小如一厘米的改变从何而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索,曾听我们物理教研员王根龙老师提过一个说法很震撼我,于是深深铭刻,大意是“一个鸡蛋若是从外打破,是蛋壳的破碎,是生命的终结,但如果这个鸡蛋是小鸡的喙从内把蛋壳敲破,那就是生命的开始,是新生。同样是“破”,从内和从外是截然不同的结局。”与其让别人来“破”开我,不如我先行一步,从内破开自己,从现在开始变革自己。变革的路通常是孤独的。但读《教育的细节》一书,使我看到同伴、先行者,看到很多教师在独立思考,默默地承受体制内外的有形无形的压力,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坚持,直至把小小的改变累积成师之大爱、师之大格局。举同样发生在930 日的一个事情,在长兴岛的珊瑚馆前徐菊英老师拿着自己带的满满一塑料袋的好吃的招呼着学生们过来分享,很多学生们都不好意思吃老师的东西,她就兜着塑料袋把好吃的一个个的送到学生面前、手里,远远地望着这一幕,我默默沉思:徐老师是一个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她参加这次秋游纯属帮忙带班,只要学生安全就是圆满完成任务,不必为学生做如此多,她为什么却做了这么多?为名?为利?为学生的敬爱?显然,这些都不是!我的理解是:她是为爱,为不悔!我打心眼里敬服这位在我身边的心有大爱老师!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并非获得多高职称多大荣誉,而是对人性充分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十几年如一日地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习惯。

千言万语难以细细述说我心中诸多感悟,用一句话、最后一句来总结陈词:做老师就是做一个爱的发动机!即使有时方法错误,不要紧,只要及时修改,来得及改变未来!即使有时做了很多很多,学生感受到的很少很少,不要紧,只要做了,坚持不懈的做了,总会形成爱的回路!我相信,即使做一个平凡老师也可以顶天立地!浩浩正气,师魂长存!

 

齐贤学校 图书馆 薛淑华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