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有四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四恨高氏妄改,其中的人生两大恨都与《红楼梦》这本经典的著作息息相关,这足以说明《红楼梦》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那《红楼梦》中的独特魅力究竟在哪里?让人不经思考了起来。
《红楼梦》比较特别的是,它的开篇却是有一首让人难以琢磨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满满的辛酸,满满的无可奈何……还有一处特别之处就是神化故事,作者曹雪芹把贾宝玉比作了神瑛侍者转世,而林黛玉则是绛珠仙草,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石是顽石变化而成的。后在绛珠泪尽夭折后,经历了与宝钗恩爱夫妻不到冬、贾府的忽喇喇似大厦倾、女儿们的“三春去后诸芳尽”等等人间不适后,心灰意冷地“悬崖散手”,与绛珠证了前缘。而绛珠就是红色的珠子,暗示着泪血,寓示着林黛玉好哭的性格和悲惨的结局,这是作者“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写照。
还有的是人物的深刻的形象描写,每一个都入木三分,仿佛都是作者现实生活中的身边人物的真实写照,把自己的自身感受带入了这《红楼梦》的这本著作中,但也有的人认为其实红楼梦本身就是一场梦,功名利禄尘与土只是梦一场。如水男儿身,如痴女儿梦。从两个癞头和尚巧遇顽石开始,到宝玉看破红尘,决意出家而终。都只能说明,梦醒终了。是了还是结,是结还是了,这是作者留给世人的大问号。在梦境与现实中穿梭,在理想与利欲前挣扎。在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用生命的苦痛熬成一锅药水,用无止休的调味,才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开的如此绚烂夺目。
红墙绿瓦,粉饰了一个世家;高瓴楼阁,威严了一个世家;杨柳晓风,浪漫了一个世家;脂粉朱钗,放荡了一个世家。在这奢侈华丽的大家园中,无奈人物形象的悲哀的性格,最终楼在却人空。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的《葬花词》,笔笔辛酸泪,对青春年华早已逝去的悲哀,这却也是对这个时代,对这个社会无奈与悔恨,痛苦悲伤地活了这一生,眼泪流尽。那种悲到心底,挣脱不了的伤感,就像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的痛,诗,是她精神的寄托,是她情绪的表现。她那柔弱的背影令人疼惜,她的一颦一笑又是那么的迷人。她心比天高却做不到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依旧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宝玉,她似乎不应是这个世界的人,最后香消玉陨。
不同的人看红楼梦的角度不同,正如鲁迅先生说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见到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也许,究竟《红楼梦》中蕴含了什么,实难完全统一,也有人用了一生来研究这一红学。红楼梦之谜,独特魅力之处,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独特的答案……
奉贤区曙光中学 图书馆 林中元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