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蒸包子,做汤圆,打灯笼,放烟花,非常热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晚饭后的一个习俗--散灯。散灯的场面很隆重,也是每年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红红火火的场面。首先是在春节时用来祭祖的台子上,从西至东摆上12只小蜡烛,为了能让蜡烛平稳站住,姥姥还会用面粉给每只小蜡烛做个小窝,让他们的底部稳稳地呆在里面。
为什么要放12支蜡烛呢?姥姥告诉我:“12支蜡烛分别代表着一年的12个月份,如果是闰年,有13个月,就需要放13只蜡烛。从西边开始数,第一只蜡烛代表一月份,第二只蜡烛代表二月份,因此最后一只也就是代表12月份。”
当每只蜡烛燃到一半的时候,姥姥、姥爷又都围过来仔细地观察着,讨论着,时不时地还指指这支,说说那支,我很好奇地问:“姥姥,你们在做什么呀?”姥姥说:“娃娃过来,看好了。”说着,姥姥指着第五只蜡烛,“你看,这只代表五月份的蜡烛里的蜡油是不是就要溢到外面来了?”我点点头。她又指着第三只蜡烛,说:“这支代表三月份的蜡烛,就基本没有蜡油,从蜡油的多与少,可以看出这个月份雨水的多与少,蜡油多就意味着雨水多,可能会常常下雨;蜡油少,可能天气就比较晴朗,适合多晒晒太阳哦!”听着这带有神话色彩的习俗,我兴奋地合不拢嘴,觉得我也可以当天气预报员了!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觉得“散灯”这个习俗非常有趣呢?是呀,我们中国地大物博,风俗各异。让我们一起用心保护好自己的民俗文化吧!
指导老师:何杰
肇文学校图书馆 汪颍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