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冬天,真是上海最冷的冬天。我走进电梯,哪怕戴着口罩,浑浊的冷空气仍然把鼻子冻得生疼。
电梯里有一对母女,年幼的孩子拉着妈妈的手,好奇地看着我进来,羞愧地笑着。我按下16楼,她们到9楼。
又来了一位婆婆,右腿打了石膏,拄着拐,进门的瞬间被正要关闭的电梯门夹了一下,弹开了又关上。她按下了15楼。不知是室外冷到了还是关门吓到了,婆婆有点呛咳。她没戴口罩,能感觉到她在有意识地忍住咳嗽,但越是强忍,喉咙里越是含混地发出“呜呜”声。我下意识地后退一步,把脸埋入衣领里,抵挡病毒来袭。
“妈妈,婆婆咳嗽……”孩子扯着母亲的衣角躲到母亲身后。
电梯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我甚至能听到自己心脏跳动的咚咚声。
“不要紧。你动作不便,我来。”年轻母亲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她麻利地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塑封的口罩,熟练地撕开包装纸,微笑着给婆婆戴上。
“叮”,9楼到了。母女没有下去。年轻母亲果断按下了关门按钮加速关门。“肯定是小女孩调皮,按错楼层了。”我心想,脑子里同时浮现出捣蛋孩子无聊按下所有楼层致电梯每层都停的社会新闻。
“叮”,15楼到了,婆婆挪到门口准备下去。金属门缓缓开启,年轻母亲迅速走到婆婆身边,一手扶住婆婆,一手按住开门键,转而对我说:“妹妹,帮我按一下。”我上前按住按钮,看着年轻母亲把婆婆扶出电梯送到她的门口。“谢谢,谢谢……”没几步路,婆婆一直在重复这两个字,争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多说几遍。
年轻母亲退回来,又按下了9楼。
我的脸“噌”地烧了起来。
“叮”,16楼到了。“谢谢,再见。”我向年轻母亲轻轻鞠了一躬。
古人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小小的善意之举,其实并不难做,然而,真的肯去跨出这小小一步的人又有几个呢?
2020年初,无数逆行者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前往生死未卜的武汉,终日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密闭的口罩,用无数个艰苦的日夜终于换来了武汉和全国的平安,这是一种“大善”,是担当,是情怀;2020年的汹涌疫情中,也有无数人在各个地方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守护着机场、车站和小区,守护在千千万万个不知名的角落。在武汉,有志愿服务灾区的出租车师傅;在大连,有铁面无私说出“人人都要登记”的上班族志愿者;在全国各地,有加班加点生产口罩、疫苗的上千万普通劳动者。这些“小善”,虽不像身赴死地的志士那样璀璨夺目,却同样是在危难中撑起国家的脊梁。
而年轻母亲为素不相识的婆婆送上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份小小的善意,更是让我品味良久。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并不要求人人都做出惊天动地的善举,在日常生活中,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把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好,才是更加值得学习和品鉴的。
母女的身影已经远去,我心里的暖意却始终没有散去。
指导老师:张晓莉
弘文学校图书馆杨瑛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