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闲来无事的小夏跟随妈妈一起到农场上班,偶然翻到了一张农场连队的老照片,不由感叹怎么会有这么破旧的宿舍楼!可妈妈的同事——知青后代的潘伯伯告诉他:“这还不算差,刚开始还只是茅草房,这砖房可不是人人能住的!”小夏惊讶连连,又不禁好奇:现在这些地方又怎么样了呢?在潘伯伯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由旧连队改建的新社区。整齐的楼宇、崭新的商业圈、富丽堂皇的五星级酒店……完完全全颠覆了老照片中那破败的景象。
这下,小夏不禁更感兴趣了,更想深入了解,这样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于是在潘伯伯的介绍下,他决定去逛逛不远处的农场博物馆,去探寻下这段不可思议的历史。
走进博物馆,一张张围海开垦的泛黄照片、一件件富有年代感的劳动工具、一窗窗再现历史画面的场景模型……震撼着小夏的内心,而小夏碰巧遇上了当年的知青张爷爷,听他讲述起那段令人难忘的过去。
深冬,海水退潮,参加围垦的人们一锄头一锄头清理着水底的淤泥。南方的冬天虽然不比北方的寒风刺骨,但临海又穿着单薄,这份寒冷足以让人从身上冷到心底。可劳动者们却为了不陷入淤泥,总是赤着双脚干活——是当时最原始也是最好的办法。
参加垦荒的人们用大号的笸箩将淤泥运到靠海的岸边,用这些泥土来筑造海塘。笨重的笸箩挑在担子上,又要扛着担子来来回回走一段不短的路将土运到海边,自然会出很多汗。于是人们只好连外衣也脱掉,赤膊上阵。
“那时候啊,经常上半身热得像在夏天里大汗淋漓,但两条腿却硬生生被冻麻了,完全感觉不到腿的存在,只能咬着牙一步步走下去。”
听着张爷爷的叙述,驻足在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面前,小夏的心里不知泛起了什么,很不是滋味……
当年,就是这样,祖辈们,用自己辛勤的双手,用自己劳动的汗水,用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围垦出脚下的这一方土地,而今,这片土地上,新一批的建设者们又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建造起崭新的楼宇……继续改造着这片赤红的热土。
而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改变,让这片贫瘠的天地变成了如今的繁华景象。
回到城镇的小夏,不再无所事事,他的内心似有一把熊熊燃烧的火,让他迫切地想做些什么。于是,看到小区里有“垃圾分类志愿者”报名活动,他不由分说地加入其中,投入到宣传和管理中,他也想通过自己的小小努力为自己生活的家乡带来些许的改变,不负青春……这回,小夏的心被填得满满的,他感受到了他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在一代代人地不断努力开垦和建设下,家乡将变得更为富裕美好!
指导老师 季睿婕
阳光外国语学校图书馆 吴金龙老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