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我的爷爷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乡村。爷爷的童年,是建国初期,那时候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苦,从零出发,百废待兴,一切都很贫困。每当爷爷回忆起从前,他老人家总是会讲起小时候那段难忘的经历。对爷爷来说,三年自然灾害,是一段极其艰难,至今都让他记忆深刻的日子。
那个时候,爷爷大约十岁。春天,农作物生长的季节,连续几个月没有降雨,持续的干旱导致农作物枯死,勉强生存下来的农作物,在冬天,又面临了一场严重的霜冻,几乎颗粒无收。爷爷说,1958~1961年的那三年,就是“三年自然灾害”,又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
那时候的劳动方式,是生产队集体组织,每个屯子有好几个生产队,因为自然灾害,农作物几乎全都死亡,农业欠收,每家每户都没东西吃。爷爷说,当时山东的人们主要是吃红薯,没有红薯,又实在是太饿了,有的人就去田野吃野花充饥,有的人吃树叶,脸都肿起来了,还有很多人去剥树皮,把树皮磨成粉,掺到玉米面或者红薯面里吃。每次说到这里,爷爷都会叹气,脸上表情严肃,眼神透出悲伤。他缓一缓悲伤的心情,慢慢地说:“那时候每天都觉得很饿,除了红薯没有东西吃,红薯有时候也没有的。有很多人饿死的,孩子有饿死的,大人也有饿死的。真的是每天都想吃的,还有很多传闻说有吃人肉的…… ”我惊恐的看着爷爷,爷爷不再说下去了,他说那时候他很小,也很害怕。
爷爷说,这次饥荒,很多人没有坚持下来,丧命在这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饥荒结束了,气候回复正常,土地又慢慢可以种出农作物来了,爷爷一家人都挺了过来,炊烟又飘荡在破旧的房前屋后。爷爷眉头舒展开,说:“经历过这样的三年,从此以后就觉得,吃饱饭就是最幸福的事,只要能吃饱,其他的都不算是什么困难了”。后来,爷爷家虽然还是很穷,过着贫困的生活,但是爷爷觉得很幸福,他们努力种地,情况一年比一年好,越来越富裕了。
听了爷爷的故事,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爷爷那么节约,那么珍惜食物,因为爷爷曾经经历过非常困难的日子,所以他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一切。老人家常常告诉我,现在的生活是富裕的,幸福的,但是请不要浪费粮食,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米。
想想过去的爷爷,那么艰苦的岁月里,依然坚持着努力生活。现在的我们,每天都可以吃饱肚子,安心上学,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现在的富足,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西渡学校 图书馆 林丽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