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轻轻,踏着连绵的波浪,将潮拍向大堤的胸膛。”
很多人会疑惑这是哪里?没错,我自豪的大声告诉我身边的人——这就是长江入口崇明。
现在每次和爸爸妈妈回崇明,穿越长江大桥后看到一路充满魅力的景象,看着一片片的芦苇荡,情不自禁的就会脑海里回忆出爷爷跟我说起修建围垦的故事……
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崇明岛曾开展过两次大规模的围垦。三万多人相应号召,渡过长江,奔赴崇明,参加围垦。爷爷说着说着叹了一口气,接着说到:“你去那个白港很多次了吧,可你知不知道爷爷当年也参与修建了呢。那时候我才十七八岁,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每个人手上反反复复起老茧。冬天冰凉的长江水拍打在饥饿瘦小的脸上,帮忙围垦的人一看到装有水泥的袋子被水冲走,就奋不顾身地冲上来用血肉之躯阻挡一波又一波的巨浪。饭吃不饱,衣服破了,皮肤烂了,手指伤了,睡芦苇蒲的床都是‘家常便饭’的事,我们都是把青春献给了这座小岛。边围边垦先后建立了很多畜牧场并成立了农垦局,更有了之后很多叔叔阿姨辈去崇明务农。”
爷爷深深得抿了一口茶,片刻后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今天你们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崇明从沧海变成桑田,沙洲变成绿野能成为长寿之乡、运动之岛、智慧之城。崇明岛有这样的生态环境是由很多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一起创造的。”
现在回忆起这些,感觉小时候听爷爷讲这些我并不是很理解。而现在的我也更懂得宋朝的陆游的古诗《戊申严州劝农文》:“盖闻为政之术,务农为先。”
我的家乡是那么多人付出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那么多勤劳的人默默付出的,可能我们不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在我心里有个名字叫:英雄。
指导老师:黄瑕
西渡学校 图书馆 林丽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