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名字叫做顾文平,如今45岁了,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于1977年9月26日出生的,文化水平不高,上的是职高。
父亲家境贫苦,家里生了三个儿子,他是最小的那个。当时又还是三世同堂的年代,可谓是一个鸡蛋都要分成八份,每个人才能吃到一份鸡蛋。当时又规定不能养牛,也不能养超过三只鸡,否则你就是资本主义,所以肉一个月吃一次就算难得了。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在少年时期一直都希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可以调档的自行车。他知道,靠父母是不行的,家里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撑之其昂贵的价格,所以他打算做一件必定长久且艰苦的事——捡废品。
自那以后,父亲对于纸板、塑料瓶之类的东西格外敏感。家里堆积已久的纸箱与废品,包括亲戚家的,全都被他“洗劫一空”。家附近的树林里也总是藏着一些塑料瓶,这一切都逃不过父亲的眼睛。父母给的零钱他也不再去买冰棍、零食了,就这样攒着。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在这期间,大伯心疼自己的弟弟日以继日地做这种事,想用自己几个月的工资为父亲买自行车,可是父亲拒绝了。他说:“那你自己这几个月怎么生活啊?哥,我自己能行的。”父亲当时虽然只是个初中生,但他的心智已经成熟了。
后来父亲中考成绩不理想,上了职高进了社会,学历的重要性。他并不想一生都困于工厂当个普通工人,于是琢磨着创业。于是他就一起和母亲开店(二人因相亲而认识,后结婚)。
父亲本是斗志满满,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可是,这又哪是那么容易成功的呢?
因为资金的问题,店铺开在了一个较为偏僻的地方,又因为是卖机器、修机器(园艺所用到的机器,例如割草机、打草绳等)的专业,所以人流量实在不是很乐观。那时候国家又不太注重绿化之类的,干这行的人也就很少,也不会注意到这么个小店。
同时,也不是所有人都遵循生意规则。父母曾经也遇到过老赖。之前父母就为一个客户修割草机,卖给他割草机,但他并没有给钱。后来母亲打电话向他要钱,那人在那头不屑地说:“我又不欠你钱,要什么钱啊?”母亲忍了忍:“你欠我老公的钱。”那人蛮不讲理道:“我怎么知道你老公是谁啊?我又不认识喽。”因为没有字凭证据,这件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唉,那时候是真的什么都不懂,什么宣传也没搞,没啥经验,经历了许多困难,但无论怎么说那也都是过去了,我清楚了自己在一些方面的不足,虽然结果是失败的,但那段时光与我而言还是挺高兴的。”
再后来,父亲也成为一名园艺师了。因为之前失败的经验,不仅仅学专业知识,还去学习了金融、市场规划、营销、财务等知识,想让这些知识为他的事业添砖加瓦。
可是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就算解决了前面的困难,后面还有困难等着你。干这行的活都难找,父亲又没有关系,又碰上了疫情,处境颇为困难。一年四季都在跑业务,夏天则是早上四点就出门,晚上六点就回来,衣服都能拧出一盆水来。这就是烈阳下的常态。虽然父亲是个体户,上不上班的选择权在他自己手里,但是他仍然很少有休假,下雨之类的天气也完全不影响他出门干活。
又是几年如一日的生活。甚至说有段时间因为急需用钱,白天跑业务,晚上与母亲一起出来摆摊卖花,十点、十一点才回家。
但是,我却从没听到过父亲的抱怨,是的,这条路是他自己选的,他不想去厂里当个工人,那么就应当有一番觉悟面对坎坷道路。他不是一个听劝的人,之所以这么多年来从未放弃过这条道路,也是因为这个道理。虽然很苦很累,但这正是人生的价值体现。
父亲有抱负,有上进心,但同时他的性格是很随和的。当我问起母亲别人对父亲的评价时,她说;“我们刚结婚时,回云南(母亲家乡),他又不会说又听不懂云南话,倒是遇见人就笑,和人交流纯靠手势,遇到人就发根烟。所以老家那帮人对你爸对你爸印象可好了!”
故事还没有结束,父亲也还在坚持着他一生的理想。
西渡学校 图书馆 林丽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