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就有这样的一个习俗——腌腊肉。农历腊月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腌制一些腊肉过冬。
那么腊肉又是谁发明的呢?听爸爸说:古代一个村民把吃剩的猪肉撒上食盐,第二天又将腌制了一夜的猪肉用绳子吊挂起来。时值冬至,连日大雪,无法出门,他便将腌制的猪肉取下来用水煮后食用,发现味道不同一般,咸香可口。从此,用盐腌制猪肉成腊味的吃法便这样流传开来。
腊肉寓意着辞旧迎新。因为腊肉一般都在腊月进行腌制,是过年期间必备的食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自己腌制的腊肉,心中一定充满了幸福。同时也意味着新的一年里,家里每一个人都会有好远气,带着美好的期望跨入新年。
一入冬,我们一家就开始腌腊肉了。
爸爸说,挑肉也有讲究。先看,肉一定要挑皮薄,肥瘦适宜的太肥,容易腻口反胃;太瘦腌完则异常干、柴。再摸,好的肉一定是软硬适中的,而且得挤不出水的最后闻,用手轻轻提起肉的一端,凑近鼻子,少膻味,应带有淡淡的猪味才好呢!
爸爸买了几十斤肉,喜滋滋地回家。妈妈把肉洗净,切成长条,用竹签扎小眼,撒盐、花椒,倒酱油,揉搓均匀后放入大瓷盘,每隔两天翻一次,四五天过后便可取出,放在太阳下暴晒两三天,让肉里的的水分充分晒干。
而我尤为欣赏熏腊肉的过程。
空旷的院子里,奶仍把腌制好的肉挂在火塘上。火塘上方有一排吊钓,腌肉挂得满满当当的,像晾衣服似的。火塘内铺草木灰,中间置放了铁架,此时炉火正旺,火苗欢快地狂舞,奶奶还不断将松果、茶壳、桔皮等设入火塘,这样重烤出来的腊肉,就会带着茶果的香味。
火塘周围弥漫着青烟,腌肉深沉地“呼吸”着,在“呼吸”中搏动。“咳咳咳”,我被烟呛到了,心里却激动不已,打着各种小算盘:今天会做什么菜?一般安徽人喜欢吃清蒸腊肉,它保存了脂肉原有的韵味,我也不例外。
腌制好的腊肉透明发亮,色泽鲜艳,在冬日的暖阳下,就像一幅绝版的油画。对纯朴的安徽来说,腌腊肉不仅仅是一道年菜,更是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美好记忆。
现在,我们一家离开了故乡,在外生活,虽然常常也能买到腊肉,但味道总比不上家乡的腊肉,或是过咸,或是过柴,更没有了当初的那份期待。
如果有人问我家乡是什么味道,那我一定回答是一盘充满家乡风味的腊肉!
指导老师:陆韩园
上海市奉贤区尚同中学 图书馆 严玲芳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