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佳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彩校园 > 正文
你是我最敬仰的人
发布日期:2023-06-07    作者:西渡学校 八(3)班 顾海砚   点击率:

有的人敬仰能克制痛楚创造无数乐曲的贝多芬;有的人敬仰一生都与腐朽抵抗的鲁迅;有的人敬仰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有的人敬仰一年四季都不曾歇息的农民伯伯……而我,则是敬仰那时光与如今相隔千年的北宋奇才——苏轼。

说来令人费解,人们忆起古人,脑中浮现的形象永远是沉重的、庄严的,风仙道骨却又每日三省,总是牵连着一段历史的厚重感。古人好像就这样隐在雾中,朦朦胧胧,缥缈而又神秘。我也曾好奇过雾中的模样,便循着苏轼这个命运漂泊,却又引得无数人敬仰的男子探寻。

他的一生,甚是坎坷,却又走遍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进京应试取得第二,又得文豪赏识:“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更是名动天下,本是前途一片明亮,却又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后来又被新党抓了辫子,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因此苏轼被押回京城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后又被贬去黄州,许多千古名作与“东坡居士”的别号都从此地诞生。走过常州,苏轼又奔赴朝廷,因直率发言被守旧派针对,便自求外调于杭州,修建苏堤,更是发明了赫赫有名的东坡肉。因新党执政,他再次被调去荒凉之地儋州,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造福人民。最终卒于常州,葬于汝州。虽经历坎坷,但又令人无比敬仰,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美食等方面都颇有成就。

乍一看苏轼好像是一位多愁善感、忧国忧民、学富五车,但在仕路上颇为艰难的男子,这样的人,好像必然是引人高山仰止的。但是他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来从诗词中招找线索。

《定风波》大意的内容就是苏轼在三月七号去沙湖看地的时候碰上下雨了,而且没伞,人家都躲雨,只有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想想当时那副情景,苏东坡一个人淋着雨,“竹杖芒鞋”,边吟边走,悠哉游哉,看着“同行皆狼狈”,还“余独不觉”,真是我行我素,潇洒自如。而《游兰溪》说的正是去一个叫沙湖的地方看自己买的地,得病了,然后找了个聋哑人看病如何如何,这件事发生于元丰五年三月。将事情连起来看,就是苏轼淋着雨时看起来挺潇洒,回去之后就感冒了。到这里,我不禁笑了起来,觉着这位大文豪着实有些可爱,心中还存着少年心性,倒不像是个人生起起落落的中年男子。刚刚建起的“多愁善感”气质又荡然无存,反倒让人啼笑皆非。

那么,这位在北宋文坛上赫然是“大明星”的男人,他的交友之道又是如何呢?是像刘禹锡那样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吗?不是。恰如他自己说道:“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持佛家众生平等理念的苏轼,交友不论尊卑贵贱,遍及社会各个阶层、行业。宜兴的邵民瞻,曾陪苏轼游览阳羡胜景,又替苏轼代为买田、置屋。居住于黄州、“身耕妻蚕”的苏轼夫妇,与四邻的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大嗓门村妇,都成了互相帮助的朋友。苏轼为他们寻找水源,助他们改变溺女婴的陋习,他们则帮苏家盖茅屋、种麦子,“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离开黄州,士绅、乡亲、怀抱女婴的村妇等19人把苏轼送到船上,依依惜别。正是这样平易近人的苏轼,拉近了人们与官员之间的距离,打破了隔阂,也让我更加敬仰。

千年的时光好像没有实质,它好像转瞬即逝,完完整整的存留在我们的心里。跨越时空,走过千山万水,你还是我最敬仰的人。


指导老师:夏艺

西渡学校 图书馆 林丽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