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佳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彩校园 > 正文
上海的弄堂
发布日期:2024-01-17    作者:育秀中学 九(8)班 刘薛圆   点击率: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于这里的文化及特色自然是十分熟悉。而上海弄堂作为特有的民居形式,是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眼中的上海,自然要从弄堂说起。

不同于其他建筑,弄堂的形式是上海独有的。它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房屋看上去鳞次栉比,挤挤挨挨。底楼的窗装上了铁栅栏,矮铁门上有着尖锐的角,天并是围在房中央,进得来出不去,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上海的弄堂苏醒了。院里的夹竹桃好奇地伸出墙外来,花盆里栽的凤仙花,宝石花和青葱青蒜,那几抹鲜艳让人耳目一新。鸽子已飞出去,屋顶上空着的鸽笼显得有些落寞,似在等待着它们傍晚时归家。碎了的瓦片掉在小角落里,青苔探出头来,把它们染成了绿色。

午时的弄堂里伸出了横七竖八的晾衣竿,家庭主妇们正晾着衣物。老人穿着汗背心,光着膀子,摆开一副象棋,和对手厮杀,周围的人则在指指点点。

傍晚时分的上海弄堂是最有人情味的。灯光如一粒粒小豆子,一点一点的,虽然微弱,却很稠密,让归家的人心中感到温暖与踏实。鸽群盘桓在上海的空中,夕阳红霞为他们的翅膀镀上一层金边。家家户户搬出一张桌子到弄堂里,妇女们炒几个下酒菜,倒一杯小酒,男人们边乘凉边大口大口地扒饭,一天的辛劳就此而去。小孩子们则是端着饭碗,在饭桌间穿梭,这里夹块肉,那边吃只虾,好不惬意。野猫是在这时出没的,机警地四处捡食人们的剩菜。

上海的弄堂在夜间是最欢乐的时刻,各种声音此起彼落的。大人坐在躺椅上摇着蒲扇,嗑嗑瓜子,和邻里唠唠家常,爽朗的笑声在弄堂里回荡。孩子们一呼百应,在狭小的弄堂中疯玩,嬉闹声不绝于耳,直到母亲让回家的声音响起好几遍,才肯恋恋不舍地回去。弄堂的一天时光就这么过去,日子平淡,细嚼,却别有一番风味。

弄堂密密麻麻,遍布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支撑起这座有生命的城市。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也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更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无数上海人久久不忘的。

如今的弄堂虽已逐渐退位,被时代的空气所稀释,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楼大厦,但关于它的记忆却留在了一代代上海人的脑子里,永远挥之不去……



育秀中学 图书馆 计沁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