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市,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就要不得不宣传一下我心中的中国上海。我今天要来介绍上海人家喻户晓的一个地点——“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是一个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的老上海代表建筑之一,这座桥创始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
当时,还不叫外白渡桥,它有一个很洋气的名字叫做“威尼斯桥”,可是,当时可不像现在那么方便,在那个时候人们通过这个桥的时候,必须得交“过桥税”。桥城137.25米,宽7.015米,中间是活动桥面,船只行驶过时必须起吊。从1856年到现在2021年,外白渡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到了清同治十二年,也就是1873年,租界工部局在威尼尔斯桥附近造了木质浮桥,被改名为“公园桥”,在当时的7月28日,公园桥”正式完工。清光绪三十三年,外白渡桥建成并投入使用。民国三十六年,上海政府对外百度桥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检修,为防止桥梁塌陷。到了2008年3月,外白渡桥正式封闭交通,并送去工厂大修。2009年3月,外白渡桥以原先的容貌回到原地。
可别小瞧这几次的检修,外白渡桥检修工艺复杂,比如水上作业,吊装,航运等等。当时检修工作人员必须合理安排各个工艺之间的施工顺序与流程,做到环环相扣,互不影响,确保整个工程顺利进行。外白渡桥修缮工期紧张,仅有13个月,上部和下部结构必须多点进行,当时修缮场地狭小,必须合理布置,才能确保工期如期实现。 外白渡桥在2018年1月27日被评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它也是文物建筑和老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我们在电视剧上总能看到外白渡桥的身影,外白渡桥从诸多上海建筑中突显出来成为表征上海的一个符号。甚至2010年的《上海申请世博会宣传片》以及2018年的《上海进博会宣传片》,也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外白渡桥这一符号。
那么又有人会问了,为什么它被后人取名为“外白渡桥”呢?其实是因为上海话中把坐船过河称为“摆渡”,然而,外白渡桥在当年正处苏州河溯流而上的第一一个在渡口附近,当地人喜欢把这个渡口叫做“外摆渡”和“头摆渡”。由于现在过桥不用收费,在上海话中,“白”就是不用收费,免费的意思,“白”和“摆”的发音又很相似,久而久之,“摆渡”就成了“白渡”,外白渡桥的名字就随之而来。
外白渡桥的结构是非常单调的,它是一座简支钢桁架,同时它又是一座全钢结构的铆接桥梁和不等高桁架结构的桥梁。
年过百岁的外白渡桥,默默承载着城市的荣辱,其交通功能已退居。它乐当观景台,每天让中外游客架起相机,对着彼岸新楼拍照留念。在许多海外游子心中,外白渡桥的身影却已化成一缕抹不去的乡愁,外白渡桥的美观不在造型,而是在于他的历史凝重性,他既是上海发展历史的见证,又是国际大都市,新上海外滩旅游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城市道路、历史和景观三位一体的功能和重要以及不可替换的地位……
指导老师:沈林
青溪中学 图书馆 薛曌一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