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把自己看得很小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大。
——题记
一个个汉字拼凑成短句;一个个短句连接成段落,一个个段落组合成世上最美好的文体——诗歌。而我在诗歌中一次又一次找到自己。
初遇诗歌,是在一年级,开始诵读金子美铃的童谣,也开始接触古诗词,傻傻地吟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却感受不到威武激昂;念着“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却念不出那种从容豁达;诵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却无法领会出诗人心中的忧伤。当时的我,内心中还是更偏向于金子美玲的童谣,在她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童真。
走近诗歌,其实是在最浮躁的三年级,虽然刷了不少题,成绩却没怎么提高,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有一天,随手拿出一本书,翻到顾城的《带上》,读到“几管藤黄,几脉丹青”时,沉浸在题海中麻木的我,顿时豁然开朗。文字,原来可以这么治愈。
后来我开始自主创作,并不懂得什么意象,什么以小见大,只会堆砌,恰 如孔子口中的“斐然成章”,仅仅文字美,但意境并不悠长,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再后来,读了屈原、文天祥、冰心的文字,才醒悟:原来自己的小诗少了意象、少了内涵、少了态度。这番感受过后,再读当初那篇《带上》,才发现顾城也不仅仅写景写物,而且情景交融,“带上贝多芬”是借乐圣的音乐冲击力,表现内心的矛盾,那抹藤黄、那寸丹青,好像也染上了别样的心情。文字,原来可以这么用!
于是我的诗歌,开始如题记所叙,以小见大,把自己的心情喻为意象,有时是一簇花,有时是一条鱼,有时是一粒种子,将对生命的敬畏,对环保的呼吁,对迷信的讽刺,对兴衰的理解,用笔将它们一一表述出来,原先少的,现在全补上了。
这一路上,顾城启发我,屈原引导我,冰心感染我,从“一写就废”转变为“一写就会”。我会继续用笔书写梦想、描摹世界,书写有价值的诗歌。
指导教师:陈羽
阳光外国语学校 图书馆 钱顺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