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期,人们尚未掌握先进的生火之法。但经过不懈探索,他们发现,用手持续摩擦钻取木棒,待热量足够,便会冒烟,磨出的粉末也会被点燃,这便是钻木取火。岁月流转,如今科学家利用透镜聚光点火,同样是将力量汇聚于一处,让光线成为点燃物体的神奇之火。
这看似不同的两种方式,却有着共同的内核——聚焦一点,它们都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真理:当力量集中于一处,便产生了足以改变世界的能量,为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
在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倾注了他毕生的精力来写《史记》。他从小饱读诗书,长大后游历了许多地方,收集资料,后来下定决心写《史记》,这期间,受到宫刑的他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年复一年地整理资料,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他终于写成了50多万字的《史记》。这也不枉后人称赞本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到了现代,袁隆平爷爷用他的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说过:“人生只需要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那就是成功。”他不辞辛劳,每天奔波于田野间,他时常弯着腰,聚精会神地探寻着合适的水稻。正是他这样“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专注和毅力,让他成功发明杂交水稻,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
从司马迁到袁隆平,一代代贤者向我们青少年传递着心无旁骛的精神内核。真正令我深有体会的是那两次……
暑假学习蛙泳时,我遭遇难题。第一节课,老师教我憋气和蛙泳基本动作,我自觉轻松,回家后未多练习。第二节课,实践蛙泳动作时,我总是呛水,无法浮于水面,整个人垂头丧气,老师告诉我,要熟练掌握动作,把自己想象成青蛙,专心游泳。我听后若有所思,晚上回家在床上练习收腿、蹬腿。到第三节课,在老师辅助下我能游一个来回,这小进步让我暗喜,练习也更勤奋。找到合适发力点后,第五节课我已能独自游两个来回。
学习行程问题时,我也曾陷入困境,周末我向爸爸请教,他告诉我,像这类的题目,一定要学会画图,找等量关系。起初我不以为然,过程中会转转笔,翻翻旁边的书,经过多道题目的讲解,我发现自己似懂非懂,爸爸开口道:“孩子,请你记住,心无旁骛,万事可破!”听了他的话,我暗下决心,开始目不转睛地盯着题目和他画的图,认真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接着我用同样的方法尝试举一反三,从最初的吃力到后来的渐入佳境,完全掌握。这一过程让我明白,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成功的大门终会为我们敞开。
心无旁骛,是一种精神的凝练,是一种力量的汇聚。无论是古代圣贤、当代学者,亦或是新时代的我们,只要心中无旁骛,秉持着这份专注,向着目标勇往直前,那么,万事皆可破!
指导老师:许哲一
邬桥学校 图书馆 张清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