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它随中国历史长河走过近五千多年的风雨。的确,家训从古至今都是不可或缺的,他扮演着每家每户的“掌舵人”,左右着一个家族的兴亡,驱使这一个家族的发展。在中国,好的家训甚至能被广为流传,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它们代表了一个家族,象征了一种时代,造就了一批人才。因为有了家训,才有了“孟母三迁”,造就了儒家“亚圣”孟子;因为有了家训,才有了“岳母刺字”,造就了抗金名臣岳飞;因为有了家训,才有了司马光的教子有方,造就了人生有成的司马世家。广一点来说,正因为有了家训,才有了中国的“礼仪之邦”一称。所以,一个好的家训对于培养人才是不可缺的。
家训如此之重要,怎样才能立一个好家训,好家规?其实,好的家训并非要流传千古,也并非要过于苛责。好的家训其实隐秘在我们身边,已融入我们的道德素养,只需我们细心观察,仔细摸索。在我眼中,家训先得从自身“训”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勤俭节约可以作为很好的“家训之本”。要做到勤劳、俭朴,看似简单却困难重重。在学习、工作方面勤劳,认真负责,是一个人起码的义务;在吃穿住行方面俭朴,是一个人起码的原则。做到这些,才能升华的“节约”。金钱、财富,只有勤劳了,俭朴了,才会懂得它们的珍贵,懂得节约。“勤俭节约”这四个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却意义非凡。
其次,要“训”对家人的态度。“尊老爱幼”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是“尊老爱幼”的佳话。它们同样也是最基本的待家人的态度。尊敬友爱从古流传至今。对“老”可以通过端茶、洗脚,这样的小事表达尊敬;对“幼”可以通过教导、礼让表达友爱。同样的,一家人要再次基础上和睦相处,这不也是家训的一种体现吗?
最后是“训”对广集社会的心理。它基本通俗来讲就是“团结邻里”。只有让自己学会勤俭,对家人学会尊敬礼让,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有一个好的心理,才会学会帮助邻里,团结邻里。但你做到之前这些 你自然便会心生对社会的贡献之心,你才会不依仗财富。当你迈入社会时,你的家训告诉你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时你会发现,只有“训”好自己对自己的态度与对家庭的态度,才能造就你对社会的态度;你才会明白,好的家训并非要多么著名,要多么受亿万人追捧,它仅需从身边小事抓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向前走,最终让你迈入并融入整个社会。
其实,只要交给你立足社会的道理的家训,就是好的家训。如今的新时代同样遵循“不训不成方圆”。家训仅仅是鞭策你的一种规矩,它的存在是为了警醒你,不让你走歪路;它们都有共同的目标——辅佐家长培育后代。终有一天,你不会在依赖家训,而你会凭着自律走向人生更远的目标。即使没有了家训,你同样会时时刻刻鞭策自己。这就是家训最终所带给你的,这一切都是家训的使命与义务。你何时真正脱离了家训,成功何时与你挥手,它会犒劳辛苦一生而最终领悟家训真谛的你。
指导教师 刘婷婷
新寺学校 图书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