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彩校园 > 正文
古诗不古
发布日期:2017-03-22    作者:塘外小学 孙军萍教师   点击率:

当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高度发达,各式各样的载体层出不穷。手机、相机、数位板……在科技的恩泽下,人们捕捉美的方式越来越新奇,越来越便捷。人们对照片、画面所附着的鲜明色彩能制造的冲击感和震撼深信不疑。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对中国友人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这是否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在国人如火如荼地发展信息媒体,追求高端科技时,是否遗忘了那最原始最淳朴,融合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天性和智慧的诗词歌赋?

不能否认,有些美确实只有那些在白纸上涓涓流淌的诗词才能体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静静地品读这样的诗句,我们能感受的不仅仅是大漠、轻烟、长河和落日,更有整体画面的律动——广袤的沙漠上,孤烟袅袅升腾。绵远悠长的河流,接连着远处不断收敛光芒落下的夕阳。一切都充满了寂寥和悲壮之感。闭上双目静静冥想,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来自心底的苍茫,这是古诗的魅力。

 白居易的《琵琶行》更是众人所熟知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声一会儿如花底下的鸟鸣般轻快流利,一会儿又如泉水在冰下流动般悲抑哽塞。让读者在体会到琵琶女技艺高超,琵琶声绚丽丰富,令人耳不暇接之余,更用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与冷涩。即便没有真的“耳得之而为声”,仅仅是品读这样的诗句,也足以享受一场视听盛宴。

 然而,古诗最为出色的,并非担任画面、音乐的载体,而是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浩瀚天地,流下簌簌眼泪,感叹的是自身的怀才不遇,以及贤才与明主之间生命的限度;陆游在僵卧孤村,病痛缠身的窘境下,怀揣的依然是对家国飘摇、山河破碎的忧愁以及自己铁马冰河的梦想;陶渊明采菊东篱,反映的是自身的高洁志趣,是寄情山水的怡然自得……

 哲学上把感性认识分成三个阶段: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对事物单独特征的认知;知觉是所有感觉融合起来的整体印象;而表象则是在人脑中对事物感知的再现。想来,古诗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它并非单个事物的罗列,而是能同时作为多种事物的载体,将其调和分明,读来有味,且能回甘。

 由此看来,古诗作为一种载体,与现在层出不穷的新载体相比,未必就是陈旧、不合时宜而甘拜下风的那一个。正相反,古诗不古。纵以千百年计,也必能如一颗夺目的宝石般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烁着其无法泯灭的光芒。

 当我们在与其他世界大国争先恐后地发展科技时,也该时刻反思那些我们自身独有的文化是否有被好好的保存和发扬;也要时刻铭记一个只注重物质文化而轻视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国家势必只能如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塘外小学 图书馆 彭兰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