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彩校园 > 正文
梦游北京胡同
发布日期:2021-12-16    作者: 奉城第二小学 五(4)班 邵舒珩   点击率:

夜色渐深,灯下,我正拿着《老北京的胡同》聚精会神地读着。两年前的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北京旅游,北京最有特色的当然是胡同,而在北京游玩的时候,自己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几眼,竟记不起太多了。眼前这本书是我特意从图书馆借来弥补遗憾的,看着看着,眼前模糊起来……

突然耳边传来嘈杂的声音,我睁开眼,发现自己在一个巷子里,大槐树下有卖芝麻酥、糖葫芦的,有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下棋、观棋的,还有追逐打闹的小孩子,离槐树不远处,有一口水井,不时有人往来取水,好一派闲适的风光。我四处看看,想找找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我发现左右各有一条窄窄的通道,两边的建筑多呈灰黑色,模样大同小异,布局错落有致,显得很有韵味。这是什么地方,怎么似曾相识?我信步前行,走入其中一条通道,看了看路边的铭牌,上面写着“帽儿胡同”。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来到了北京,正游走在一条胡同里呢!

这个帽儿胡同,可是北京很有名的一条胡同。往前走了不远,我就看到了一处制帽作坊,也许这就是胡同得名的缘由吧!胡同里比外面幽静多了,我的脚步变得轻快起来,不停地走啊走,看啊看。书上记载“胡同”形成于元代,最初是为皇室、贵族服务的,后来由于大量官员、富商迁移到京自建房屋,促使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形成,胡同的作用就是为这些建筑中提供便捷的连接通道,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胡同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所。“针眼胡同”、“鸡爪胡同”、“柳树胡同”……这些胡同的名字都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不由想起一首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南京街巷、北京胡同、上海弄堂,最终殊途同归,仿佛融为一体,沉淀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正在此时,忽然传来“笃笃笃”的敲门声,只听妈妈在外面说:“时间不早了,快点睡吧,明天记得把作文完成了。”我揉揉眼睛,看到桌上翻开的书,自信地笑了,在方格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作文题目——《梦游北京胡同》。


指导老师:张燕

奉城第二小学图书馆  王国清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