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尽的星空中,每一颗星星都有其独特的光芒。孤独症儿童,就像那些闪烁在遥远星系的星星,虽然他们的光芒可能不那么耀眼,但他们的存在却无比珍贵。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我深知这些星星需要更细心地呵护和引导,也需要一个更加包容、理解、支持的环境,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近他们的世界,与他们建立真诚的联结,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才能更好地与他们共同成长。
探究原因:引导与理解
琛琛是班上一个非常特别的孤独症孩子,每天的早操时间,总是他惊心动魄的“当日首场亮相”。只要运动员进行曲一响起,琛琛便会突然尖叫,情绪激动发狂。我试图靠近他,轻拍他的肩膀,但是他总会立刻抗拒地弹开,躺在地上不停地打滚。这种情况让我初出茅庐的我感到无比震惊和困惑,心中亦满是无从下手的茫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发现琛琛每次尖叫时,都会用手捂住耳朵。这一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难道是因为音乐的音量太大,让琛琛感到不适?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个猜想,我决定先与他的妈妈进行交流,了解他对声音是否特别敏感。
在与琛琛妈妈的沟通中,我得知琛琛对音量过大、吵闹的声音的确异常敏感,常常会因为高分贝的音量变得极度烦躁和不安。了解了这一点后,我开始在每天的早操时间为琛琛建立起一道耳朵屏障。每当音乐响起时,我会立刻走到他的身边,一边用棉球塞住他的耳朵,一边用温柔的声音告诉他我们要一起外出早操了,并趁机拉着他跳一跳活动一下筋骨,转移他的注意力。渐渐地,琛琛不再尖叫了,情绪也稳定了下来,甚至会紧紧地依偎在我的身旁,似乎从中找到了安全感。
琛琛的变化让我深深感受到,理解和引导对于孤独症孩子的重要性。通过细心地观察和与家长的沟通,我们可以找到孩子们情绪失控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让他们逐渐改善行为问题,适应集体生活。
措施的调整:减少刺激与提供支持
辰辰是班里的另一名孤独症儿童,他对零食有着偏执的喜爱与兴趣。每天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柜地找零食吃。一旦没有找到,他的坏情绪便会接踵而至:他会在教室里疯狂地来回踱步,不停地拍手,不停地上蹿下跳,不停地嚷嚷着“我要吃”、“我要吃”,常常干扰得老师们的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结合辰辰的认知能力较强、语言理解能力较好的特点,我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来减少他对零食的依赖。首先,我将所有的零食藏在辰辰无法找到的地方,避免通过视觉刺激辰辰的食欲。与此同时,我与辰辰约法三章,把零食作为课上认真听讲、课间文明休息、午饭安静有序、劳动主动积极等的奖励,并循序渐进地从每次下课给过渡至每天放学给的频率,让他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其他感兴趣的事物,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稳定情绪,减少刻板行为的发生。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辰辰的不良行为,也让我看到,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奖励机制,即便是教育困难的孤独症儿童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明确的规则和一致的奖惩机制尤为重要,它们能够帮助孩子们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从而在引导下形成和巩固正向、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构建能力:培养与激励
小余儿中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他聪明、机灵,但也时常会表现出让人头疼的执拗。一次课堂上,我用一个盲盒积木作为教具,小余儿看到了,十分喜欢,很想得到它,于是他在没有经过我允许的情况下直接拿走了积木。我感到很生气,立刻收起了积木。结果小余儿的情绪却突然崩溃,不仅大喊大叫“我讨厌施老师”,还把书本、文具重重地洒落了一地。
这是他第一次发这么大的脾气,让我更没想到的是他这一气竟延续到了放学时分。此时的他依然惦记着那个积木玩具,居然哭闹着不肯回家,最终还是他的妈妈入班强行带走了他。这一事件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如果当时我将积木给他,确实这件事就告一段落了,我也不必因为他的哭闹烦心一整天。可这不就是宠溺妥协的开始吗?我甚至能想象到他因为自己的“坚持”沾沾自喜的小表情。那以后再遇到不顺着他的举动,他不得变本加厉地故技重施,更加大了我管理的困难吗?
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方式来引导他。我上网购买了心愿存折,并制定了使用的规则。当我拿出心愿存折,和小余儿详细说明使用的要求,并告知他积极表现,可以赢得他喜欢的积木作为奖励时候,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并表示自己一定颢颢表现,争取早点获得积木奖励。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小余儿像变了个人似的,认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班级劳动服务,甚至主动帮助同学倒水、上厕所、喂饭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学会了自我控制情绪,还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了大家眼里公认的佼佼者。
每一个孤独症儿童都是一朵需要细心呵护的花朵。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他们生活的陪伴者和引导者。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理解和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安宁与快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烁的星辰,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那位赏星的人,伴他们一起成长,见证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惠敏学校 图书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