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来平平淡淡、相守相助而又相聚相失的经历。该书的作者杨绛以平淡而有力量、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记叙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的日子,饱含着温情的爱与悲沉的痛。
书评:
成于沉下的典型莫过于就是杨绛先生了,本是位女性,对她的称呼却是“先生”,可见她身上必然有德高望重的令人敬重之处。起初在还没看这本书前,对她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钱钟书先生的妻子之上。而现在,她是一名作者,是一名甘于平凡却活出不平凡人生的学者。与其说这本书是写给广在读者看的,倒不如说成是写给她自己看的,是对她的“家”的追忆。钱钟书先生在世时,杨绛先生甘于“灶下婢”的幸福时光,扮演着一位合格的妻子及母亲的角色,让钱钟书先生一展宏图,待到“我们仨”仅剩她一人时,又沉心于创作自己的文稿,沉潜是她的跳台。
该书的第一部就写了她做了个梦,在梦境中与钱老走散了,这其实也暗示着杨老之后的人生,只剩下她一人。我想杨老的那个梦境,应该是个真实痛苦却又不愿醒的梦吧,能在梦中多看一眼钱老哪怕是痛苦也好过现实中独自一人。梦境与现实相交织,用以维系的是其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于是我跟着她,听她叙说她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书的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失散了的她们只能在杨老的笔触下重逢,从两人结婚后到英国求学,从成家到了有了女儿钱瑗,从辗转回国到安定下来,一直到只剩她一人,重温了一遍之前他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龙应台曾说过:“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的确,杨老的家随着“我们仨”的失散也散了,但曾有家的那段时光是平凡幸福的,却也是最令人动容的。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在那动荡的大时代中,有那一处小家为你留着一盏灯,怕是杨老这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了,即使是在这寡淡的世上,也能因为有一个自己的家而深情的活,就也足够了,这就是这本书所教会我的。推荐大家一起去读一读。
奉贤区曙光中学图书馆 林中元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