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存在于自然,存在于人类,存在于时间。我们往往会赞叹人的容貌美、风景的自然美,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何种美呢?阅读《在爱中行走》,我们却可以看见世间的另一种美 ——教育之美。
教育之美,是懂得欣赏各种美。北大的第一位校长蔡元培曾道:“中国人是富有美感的民族”。他主张兼容并包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代有志青年。在书中,张桂梅校长也有这样的事迹。在清华附小的校园中,有一座名为“水木之夏”的雕塑,老教师们感觉这一雕塑过于暴露,便将她移至偏僻处,此举让孩子们对这一雕塑十分好奇,时常会偷偷观看。当张校长外出回来后,便将“水木之夏”移到了校园开明之处,因为她认为,孩子们面对正大光明的美时,眼睛里不会有邪恶。雕塑展现的是光明正大的人体之美,并无杂念,移至阴暗处不但让雕塑无法展现美,更蒙上了一层遐想,这也是不利于学校美育的进行。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由此可见,教育要有美,教育者需要懂得欣赏各种美,而非墨守成规。
教育之美,是懂得创造新的美。房超平校长制定学校每年阅读100万字计划,同时他也将阅读的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小书虫”,并且按照阅读量分为:凡人级小书虫、达人级小书虫、超人级小书虫和神人级小书虫。房校长将看似枯燥的阅读任务变得幽默接地气,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轻轻松松地达到了年阅读量100万的目标。由此可见,教育要有美,教育者需要创造新的美,而非按部就班。
教育之美,是懂得相信美的存在。做人要有信念,做教育工作的更是应该如此。孩子的身上有着天真的美,教师的身上应该有着信念的美。朱爱朝校长就是一位相信着美的人。她深知中华文化的传统之美,每周都带领孩子们吟诵与节气相关的地诗词,。她深知自然的灵性之美,带领孩子们一起做自然笔记,观察天空,观察小鸟,观察花草树木。她是如此深知美在于万物,也坚信美好可以传递,因此,她成为了美的使者,也成为了教育之美的践行者。由此可见,教育要有美,需要教育者懂得相信美的存在。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相信其实教育的美并不难发现。只要我们懂得欣赏美、懂得创造新的美、懂得相信美的存在,那么我们便可以徜徉在教育的美好中,灌溉出参天大树。
南小图书馆顾琳玲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