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题记
翻过手中紧捏的最后一张书页,才惊觉已经到了尾声,“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它带给我的不只是感动,更是思考。
年逾百岁的杨绛先生在她逝世前给我们留下的最后一个作品,也是回忆。在《我们仨》中,先生用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以及豁达的心态,为我们读者铺展开了一副温馨的一家三口生活场景图。
杨老先生说,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着烦恼和忧虑。细细想来,似乎杨老先生和钱老的快乐大都是苦中作乐,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亦没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们习惯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寻找亮点。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命运对她很不公,在她年迈,经历了无数苦难,理应享受天伦时,让她在经历了女儿的离去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又让她承受丧夫之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老先生是坚强的,她没有让悲伤逆流成河,甚至,她连悲苦都没能任情啼哭。我不知道杨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我们仨》的,但我想,她更多的是感到幸福,毕竟,在那一头还有她思念的人,而且她向来就不是一个会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的人。
在第一部中,杨老先生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锺书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走了。锺书并不辩护,只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也许是锺书记住了此梦,不愿意让杨老先生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让她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第二部,杨老先生开始了古驿道之旅,从轻灵的梦,直到后来的沉重,再到不敢梦,我们懂得了杨老先生的痛苦。丈夫和女儿同时病危,老人两边跑,身体疲乏不说,每天还要忍受着随时失去至亲的痛,而且,她还不能将悲苦啼哭,她得忍着,然后换用一种心情宽慰双方。
在旁人看来,把离别拉得如此之长,想必是多增了痛苦,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嘛。然而,在杨老先生心里,她应该是想陪他走的更远的。想必锺书亦懂,故赠予了杨老先生一个万里长梦,可以且行且见,且行且散。
读完第二部,我迷失了,迷失于杨老先生的梦里,一度分不清真假,她的梦太真了,尤其是她梦里与圆圆和锺书的对话,是那么的深切,那么的令人动容,这样的能太温馨,也太残忍。
这艘船,满载着离情,爱情,哀愁,不舍与思念,最终,船负载不了这许多,还是沉了,而杨老先生也被一阵旋风卷回现实,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杨老先生的客栈了。
她一生追求简单,“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便是她的写照。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也没有永远,家在哪里,她不知道,她还在寻觅归途。愿世界能对老人温柔相待,少一点为了利益而去伤害她,多一点私人空间和宁静给她。希望她能如一泓清水,直至人生最后,亦是简单,纯洁,神圣的。
奉贤区曙光中学 图书馆 林中元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