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黄浦江边,清凉的风吹拂在耳旁,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上海的故事。我想起了河南的晚风,抬起头一看,对岸却是雕梁画栋。低下头,恍然间,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一年。
我出生在河南,是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然而,我在上海长大,他便成了我的第二个家。这样看来,如果把河南看作孕育了我的“母亲”,那么上海就一定是带领我成长的“父亲”
三岁那年,我随着父母来到了上海的郊外。不得不说,在我三岁前的印象里,没有喧闹嘈杂的弄堂,没有人来人往的街道,更没有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有的只是那一片片茂密的农田和几缕袅袅炊烟。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新颖与陌生,使当时只有三岁的我都感到了一丝惊异与好奇。
于是,我便在上海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我上了幼儿园,父母也在为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而不停奔波,我们的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但是,渐渐地,我感到了一丝不安。是啊,没有了农田和炊烟,没有了往日的伙伴,没有了和蔼的爷爷奶奶,我感到了无聊与孤独。我心中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父母大费周章,千里迢迢来到上海?难道就是为了一睹那弄堂、街道和高楼?显然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这个问题深深地在我的心里扎了根。
上了小学,我终于向父母抛出了这个问题。父母先是很惊讶,接着便笑了起来。大概是在笑我的无知吧,他们决定带我出去一趟。不久后的一个周六,我们出发了。那是我第一次在上海和父母出远门,一路上不停地转乘,沿途看到了许多高度不一的建筑和工厂。他们要带我去哪?我百思不得其解。经历了几个小时的艰难旅途,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接下来的一幕,我至今都没有忘记:一座巨大的高塔耸立在我们面前,直插云霄,如同巨人一般。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上海的地标——东方明珠。环视四周,数不清的建筑高耸入云,看不到尽头。与之前看到的高楼相比,简直是天地之差。街道上,人流如潮,我没见过的各种车有序通行,令我眼花缭乱。远处,一条硕大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上,几艘白帆船从上面缓缓飘过,那是黄浦江。简直是在梦境中一样,这些景象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越发美丽。“这就是真正的上海。”父亲对我说道,“这样的景象在河南,别说是你,就连我们也是想都不敢想。但是在上海,一切都变得可能。”紧接着,像是在自言自语,他说:“毕竟高楼大厦跟茅屋草舍,是完全不同的啊。在这里,能离它更近一些。”当时的我没有听懂,现在想来,我也终于明白了父亲的意思。
此刻,站在黄浦江边,看着对面的高楼,我莞尔一笑。上海,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城市。既然一切都有可能,那就努力拼搏吧,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前进。相信自己,总有一天,我也能站在这高楼的最顶层!
指导老师:张丹辉
泰日学校 图书馆 周秀红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