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有人吃厌了食堂的饭菜而没胃口,也听多了人埋怨饭店做菜太油腻,但每个人对于“回家吃饭”总是兴高采烈。工作学习劳累了一天,晚上“回家吃饭”成了归巢。节假日的“回家吃饭”是合家团圆的替代词。
打开家门永远有奶奶做的喷香的饭菜,奶奶做的菜比较好分辨。比如,今天桌上是那些没见过的新菜式,一定是妈妈从抖音上学来的试验品。如果满桌菜豪爽大气讲究摆盘,那多半是爸爸露了一手。而色调温润,味道最淡的家常菜一般都是奶奶的手艺了。
奶奶下厨,鄙视各类现成的调味品,什么味精、鸡精、浓汤宝之类,反正她老人家有的是时间,炖一锅汤可以坐等那味道丝丝支离出来,一跨进家门就迷醉在香气氤氲之间。奶奶做的菜,没有大荤大油,总是素多荤少,但总是味道恰到好处。爸爸妈妈做的红烧肉总是八角桂皮花椒各种大料,使得香气犀利。奶奶的红烧肉一般就是一触即融,入口即化,那香味 在唇齿间徐徐缠绕。就像她这一生,一步一步,脚踩实地,踏实、地道。
妈妈有时会带我们“外出学习”新菜式,奶奶对下馆子高兴之余,也会对某些菜挑肥拣瘦,反正大家都听懂了,隐隐约约的主旨就是钱花多了,菜吃少了,菜价大大不值。在吃饭之余,奶奶对那些简单家常的做法新颖的菜式总是一吃就会,过两天就摆在餐桌上了。就等我们夸一句“哇,比外面饭店的一点不差”,然后得意的告诉我们,外面卖多少,我这个菜才花多少。间接在说外面吃多么浪费钱,家里做多么省钱。奶奶总是这样,省起钱来不遗余力。
奶奶用不来那些现代的工具,无论是手动打蛋器还是电动打蛋器,她从来不屑使用,用两根筷子打的风生水起。对于家里的面包机榨汁机也从来不用,对于那些花俏的早饭做法,她总说吃这些上学会饿。她喜欢每天早上起来熬粥摊面饼给我们吃,那面饼无馅无料,略撒一点白糖而已,烙出来的焦带点酥焦、摊出来的软滑以及那柔韧的劲道,让人永远吃不腻。妈妈问她什么窍门,奶奶一副本该如此,说不出所以然。大概她觉得只是摊个面饼有啥窍门。
奶奶的菜让我永远吃不腻,我想也许这就是家的味道吧!
指导老师:李晓静
弘文学校 图书馆 杨瑛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