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彩校园 > 正文
九岁稚童眼中的“靡靡之音”
发布日期:2022-12-05    作者:奉城二小 四(3)班 唐孖彦   点击率:

楼下的大喇叭又在喊“***单元的居民请下楼做核酸检测了”,待在家里上网课的这些天,多数时间只有奶奶在家陪伴我和姐姐。

奶奶是标准的上海老农民,对我们上网课之类的都是无从下手,用奶奶自己的方式发个牢骚“弄又弄勿来,听又听勿懂,革嫩读书小囡要污特泽”。

跟奶奶搞不懂新时代的学习方式一样,每当奶奶手机里响起阵阵靡靡之音的时候,我和姐姐也只能相视摇头,然后关上房门。此时,房间里是新时代的学生在按照特殊时期特有的现代方式吸取着老师传递给我们的知识。而门外是神采奕奕的奶奶听着她们那代人心中的热爱,回味着她们当年的青春。门里门外薄薄的五厘米,分隔着半个世纪的文化差异。

直到昨天拿爸爸的手机玩游戏,说起奶奶手机里的音乐真难听,我们才从爸爸口中知道:那种靡靡之音,叫做“沪剧”,是我们上海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是老一辈上海人心中的骄傲。

沪剧是上海的传统戏剧,源于上海特有的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部份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期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生活。优秀代表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阿必大》等。

其实,沪剧的来历与发展史都是爸爸特地在网上百度来硬逼着念给我们听的,可能今天听过,明后天我就不记得了,可是至少有一点与之前有所不同,当奶奶手机里下次再响起那种靡靡之音的时候,我不会摇头苦笑,不会不耐烦,不会去吵着要奶奶把手机关掉。因为我知道,那是文化,那是艺术,是那个年代历史文化的印记。我们可以不懂欣赏,但我们仍应保持尊重,学会接纳和包容,或许这就是大人们口中所说的上海“海纳百川”的胸怀吧!


指导老师:张燕

奉城二小 图书馆 马展翼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