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我的教学主张是:除了认真上好每一节常态体育课之外,还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发建设一门校本课程,也就是带领好一个体育兴趣小组,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并且在运动中收获健康、收获快乐。
我个人爱打篮球、爱踢足球,业余也经常会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俱乐部组织的比赛,所以在这些方面也累积了一些方法和经验。基于学校的硬件设施考虑,我一直倾力于打造一支校级篮球队。近几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我们体育组老师的努力下,我们的篮球队伍越来越壮大,也屡次在市区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在区内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下面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是怎么做的:
一、课程定位要有方向
近几年,市区级也出台了许多文件,体育课的课时数一直在不断地增加,由先前的3+2,到4+2,再到现在的5+2,可见国家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历年来,我们学校的全体行政领导也非常注重学生体育运动的常态开展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所以,我们制定了“倾力打造篮球特色,用心培育健康人生”的学校篮球教育的初衷和总目标,把篮球运动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把篮球运动与核心素养相结合,把篮球运动与身心健康相结合,遍布全校各年级,循序渐进,步步开拓。
二、课程实施要有策略
会打篮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训练过程。于是,我们采用“1+2+3”的实施模式,力求人人参与。“1”就是学校每班每周在基础型体育课中安排一节篮球课,做到人人参与,全面普及。 “2”就是以学校创建的“灌篮高手”篮球社团为抓手,开设“基础”“提高”两个班级,形成校队梯队库,利用“快乐星期五”、“快乐30分”在校训练,周一和周六定时进行强化训练并外聘了俱乐部教练。“3”就是U9和U11“精英”校队的组建。学校“精英队”是在篮球社团中选拔出来的,这些同学除保证正常训练时间外,还利用周二至周四的3天“阳光大课间”活动时间进行训练,“精英队”成员随时做好“出征”的准备。另外,“精英队”还根据比赛需要,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进行集训。
三、课程实施要有反思
小学生正处于文化、智力、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身材、技术、素质参差不齐,情绪不稳定,但可塑性强。因此我认为在抓基础训练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培养运动员的个性优点,抓紧心理素质训练,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训练任务,为将来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3月开始,我主要负责高年级篮球队,蔡老师负责一二年级。大部分高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好,技术水平也不错了。每周一和周四的训练内容我们会和外聘预先沟通一下,这样更加有效的提高我校精英队的能力。今年有了外聘教练后我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但是在训练时,我时常在队员之间巡视。一旦发现哪位学生动作做的不到位或者不正确,我会亲自做示范来指导。同时对那些做的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并让他们出来做示范,这样更能有效的提高孩子对篮球的热情。每次训练结束前都会安排十五分钟的篮球对抗赛,让孩子们慢慢接触篮球比赛是如何打的,为将来参加区级比赛打下一定的基础。课后我也会布置一些回家作业,如:开合跳、耐力跳绳、球性练习以及个人核心力量练习等等。在平时的大课间的训练我主要练习学生运球上篮的命中率为主,你球运的再好没有命中率都是白搭。通过半年来的训练大部分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两位孩子被招进区篮球队了。
我校男子、女子篮球队先后参加了几次奉贤区小学生篮球比赛名次分别有第一和倒数第一名等。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同一教练,比赛对手情况大同小异,为什么?在5月份的比赛中三年级组只获得了第8的成绩。和自己预期的相差很远。两场关键的比赛孩子们到第四节比赛的时候都顶不住压力。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被人家反超。赛后耿中令的家长在和我的聊天之中了解到。孩子在篮下不敢出手,是怕自己投不去会被队友埋怨等等。由此可见,其实孩子当时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通过这一赛事后得出以下结论: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素质以及战术运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身体素质是基础,技术全面是保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发挥技术与运用战术的先决条件。心理状态好,可以充分利用身体素质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运动员比赛的心理状态受环境影响,如比赛场地、裁判、观众、名次、以及对手情况等等,都会给队员造成心理压力。如果心理状态不佳,思维、判断能力就会出误差,造成动作失常,应变能力降低,影响比赛结果。
作为教练员不必强求统一,要善于观察,试心相处,真正了解队员的性格,充分发挥队员个性长处,抑制和克服个性中的短处,并在心理训练中因人而异的采用不同方法。
如今,学校被评为全国篮球特色学校,作为学校的篮球总教练,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认真上好每一次的篮球训练课,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篮球、喜欢篮球、爱打篮球,成为奉城二小乃至市区级的灌篮高手。
奉城第二小学 图书馆 王国清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