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在“遇见和历练 ”中享受专业成长
发布日期:2024-05-27    作者:惠敏学校 黄雪娇   点击率:

特殊教育教师的幸福是什么?

是每一个清晨,那一声声不太清晰但异常响亮的“老师好”;

是每一次整队,那一个个努力站立、行进的身影;

更是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与体验……

我,一名特教教龄6年的教师,我的幸福就是——专业成长。

2017年9月,我成为了一名特教教师,这是我教师生涯的起点,而对于我们学校来说,这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那是《培智学校课程标准(2016)》颁布后在我校推行的第一年。一名新教师、一本新教材、一群新同学,开启了我的专业成长之路。一本本备课本、听课本、研习册记录了我学习的印记,而三个重要的阶段见证了我的专业成长。

亮相不亮

见习教师每月的亮相课,一直以来是惠敏的传统,我的第一堂亮相课用“课前信心满满,课后垂头丧气”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除了课堂行规处理不当,课后,带教师傅的“灵魂三问”——你真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吗?教学目标适合每一个学生吗?你为学生提供了哪些适切的支持?更是让我静下心去反思,沉下心去找寻答案。

研读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利用班主任坐班的优势,通过和家长联系、老师访谈、日常观察,一点一滴地熟悉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课间,我常身处于学生之间,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努力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我将课堂与学生紧紧联系起来,从学生的五大领域评估、课程本位评估等入手,认真读懂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找到合适的目标。

研读课标——新课标的研读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课标是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我认真参与课标解读培训,研读课程标准。以《生活数学》为例,我将每一册的教学目标与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学习领域和课程内容进行梳理与分解与整合,形成了便于自己理解的教学框架,让自己把握课标中横向、纵向联系。通过一次次研读,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课程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落实目标。

研读教材——教材是课标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桥梁,作为教师,更要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中的逻辑线索。我仔细挖掘教材中每一幅图片背后隐藏的知识点,思考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本领;我还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结,充分发挥单元主题设计的优势,为他们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菜鸟不菜

2021年9月,我被聘为生活劳技教研组组长,菜鸟上路,诚惶诚恐。教研组工作,让我从“一个人思考”变成“一群人协同”,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研修的过程。学校深度教研的推进,更是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在教研组建设的“一会一训”中逐渐找到了方向,探索深度教研模式在教研组建设中的落实,在教研主题的引领下开展系列化、深层次、持续性的教研,进而解决有关教学中的真问题。借助教研工具,提高了教师们教研活动的参与性,助力教师共同成长。

经过探索与实践,也形成了适合我们教研组发展的路径,聚焦生活适应学科作业布置、劳动技能学科资源、打磨精品教研课等问题,积累了如学科活动主题式开展、作业优化、资源开发、“三磨四精”磨课机制等实践经验与成果。

在担任一年教研组长后,“落实新课标 用活新教材”市级研讨课的重任落在了我们教研组。运用“三磨四精”教研模式,开展主题式教研。一磨,侧重于教学内容的梳理与目标的确定,组内成员通过课标、教参、教材,明确教学内容;二磨,则是注重对教学环节的打磨,利用无生试教,发挥集体智慧,完善教学设计;三磨,关注教学细节,优化板书等,最终形成了一节生活适应课——《家人的工作》,为全市特教同仁进行展示。每一次聚力研讨,思维碰撞,教研组成员都在逐步精进,也力争呈现教学评估精、教学设计精、教学资源精、空间利用精的优质课堂。

转型还行

2023年9月,我开启了跟岗学校中层岗位之路。每一个新的开始都是挑战,需要的是信念、勇气和智慧!学校的“学做一体双跟岗”模式是推动岗位流动、激发教师活力的新机制,我有幸在课程教学、特教中心跟岗。

在学校的“星光”课程体系引领下,依托“课程本位评估”和“有效教研”项目,推进新课标的落地和教研方式的变革。教导处聚焦建设“启明星”一般性课程资源;推进“七彩星”选择性课程的实施;完善“满天星”德育课程中“转衔融合课程”;优化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同时,开展分级管理模式,利用月月查,月月反馈的形式,推动教学常规的落实;通过亮相课、跟踪课、视导课、教研课等,进一步落实“三型课堂”;以推进深度教研为契机,落实好“联合大教研”“常规教研”“小组教研”三种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动,提升教研专业性和课程的执行力。

特教指导中心依托集团化办学,开展“引航”巡回指导,推进区域融合教育的项目实践,在中心的跟岗,不仅是从特教学校教师到巡回指导教师岗位上的转变,还有学段上的差异;工作难度只增不减。为提高对学前阶段幼儿的了解,我认真学习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资源教室建设等知识,充实自身;开展医教结合专业评估、个案跟踪、家教指导,打通医、校、家三方壁垒,实现多方共育。这也让我对特殊教育的狭义认识上升为融合教育背景的“大特教”的、更为深层的理念。

从懵懂的职初期,到现在的成熟期,从普通教师到中层跟岗;成长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同样也是幸福的,各类展示平台、学习机会,还有学校量身定制的研修计划,都让我感受着专业成长的幸福,让我用行动践行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惠敏学校 图书馆 张林钦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