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看客,我们必然会想到鲁迅先生笔下众看客们。当阿Q被送到断头台时,断头台旁边站着一群跟蚂蚁似的张着嘴的看客。《药》里曾经这样形容看客--“领颈都伸得很长,仿佛很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鲁迅先生笔下有一群著名的“看客”,他们麻木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枪杀;他们急切地观赏着革命者被行刑;他们愉快地鉴赏着阿Q头上的癞疮疤……他们愚昧、麻木、庸俗,他们是那个积弱的中国最需疗救的国民。奇怪的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开始出现着一群新时代的“看客”,他们看着老师播放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啊,色彩缤纷,不错,真是赏心悦目,可惜我读不懂;他们看着同学在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哇,真是令人陶醉,可惜我读不好;他们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好,真是概括精当,可惜我想不到,我赶紧抄下来,说不定考试重点在里面呢……他们不愚昧、不庸俗,可他们却正在麻木,他们是我们这个看似充满活力的课堂急需挽回的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这些语文课堂阅读中的“看客”为“主人”呢?在平时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充分表达,激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主动探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主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思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更是学生的服务者。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发展能力是每个教师的责任。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知求学的主渠道,也是其发展的主要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促进其发展,是我在阅读课堂教学工作中,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众所周知,人们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才能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孜孜不倦的去探索。
由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让他们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引导学生考虑的不是老师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我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引导学生感受黄山奇特而壮观的景象,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景象,有的学生能流畅地表达自己所想的,但多数学生看到了,也想到了,可是表达的效果并不佳。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允许不同的交流方式呢?愿意口述的可以口述,想通过感情朗读的也可以,根据黄山风光录像,设置一个旅游情景,让学生来当一回导游,写一首稚嫩甚至不算诗的小诗,画一幅比课文描写更美的黄山奇石图,难道这些都不可以吗?教师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个性化的交流方式则激活了学生色彩缤纷的智慧,他们选择其一,自由演绎,让个性尽情展现,潜能从容释放。
在阅读文本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要求学生规范与服从的传统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互动。改变过去教师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我的个性。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意识,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展开争论,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进行游戏表演,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意蕴,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激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主动探究。
二、注重个性差异,唤醒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语言、形象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直接效果就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一经积淀,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感性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时,我们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品词赏句,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因此,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独特的解读。如学完《带刺的朋友》一课,我问学生:“文中的刺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很多学生都认为刺猬很机灵、聪明,因为它不但有高明的偷枣本事,还机智地击退了大老黑。但一位学生提出刺猬是狡诈的。他有他的看法:刺猬偷了枣子,它还知道大老黑比自己厉害,见保护枣园的大老黑朝自己扑来,它有自知之明的所以它“把身子紧紧缩成一团”,如同“仙人球”,它马上想到了保全自己性命的良策,而且“把大老黑嘴扎得满地滴血”。学生的这一看法是否正确且不去评价,但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是提不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的。这实际上就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现,也是阅读过程中“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规律的体现。
又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在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的进行思考:“为什么贝多芬没有回答?可能有哪些原因?”学生经过多层次分析,有了多元性的理解:有的学生说:“贝多芬默认了。”有的学生说:“贝多芬为了要把《月光曲》弹好,顾不上回答。”有的学生说:“贝多芬遇到了知音,他非常激动,忘了回答。”有的学生说:贝多芬在酝酿《月光曲》,进入情境,没听到盲姑娘的话。有的学生说: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弹一曲吧”就是回答……以上回答,有助于学生对贝多芬在《月光曲》即将诞生时的复杂心情和作为伟大音乐家的内心世界的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激发学生多元性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同中达到了变通,从变通中创造了新意。
感情朗读也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的统一要求,学生朗读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技巧上下功夫,朗读时装腔作势,浮于表面,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有感情的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待有了一定的感受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第七自然段中的“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这句话时,我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朗读的。学生朗读时有了自己自由的天空,表现丰富多彩。有的说:“我读这句话时,重读‘真是’,并拖着长音调,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走近榕树,验证了自己原来远看时说的‘许多株榕树’,这样读,使人更感觉榕树的粗壮”。有的说:“我读这句话时,重读‘一株’,因为原来作者初次看到榕树时,说是许多株,现在有机会看清楚了它的真面目,不是许多株,是一株。这样读强调大榕树的茂盛和占地面积大……”。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老师是谈朗读技巧而色变,其实,有感情的朗读并不排斥朗读技巧,相反的,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使学生更好的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但朗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情感体验,鼓励个性化朗读,唤醒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体验感悟。
三、注重激励评价,培养学生对阅读问题的探究创造
鼓励赏识是学生向上的助推器。鼓励好比春天的阳光,禾苗感到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愉快的成长。一个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时时企盼的就是对个体阅读价值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轻易否定,犹如含苞待放的花蕾突遭严霜摧残,它再也无力绽放,自此会打蔫凋谢。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就是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吝于表扬,对学生的阅读结论吹毛求疵,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自信。我们教师要大方,不要吝啬于赞扬学生,要发自内心,不要用一些“很好”、“不错”、“还可以”、“有进步”来随意打发他们,要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看得出来,你读得很仔细,你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你的看法很有道理,给了老师不小的启发,你真棒!”、“回答真精彩!”、“你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真了不起!”、“你说得很有道理”……。与对优等生的激励相比,当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有了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学困生的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而在这时,教师的赞赏性评价就显得意义重大,它可以激起他们的主体参与性,让学困生也能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当然,学生创造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学会容忍学生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探究能力尤为重要。正确引导学生创造性探究性地阅读的要义还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性格。
健康向上的竞争和激励是个性化阅读发展的“动力”。敢于竞争是自信的表现,是勇气和力量的体现,只有在竞争的“激励”与“刺激”下,才能顽强地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去探索研究。没有竞争与激励的课堂教学就犹如一潭死水,起不了涟漪,又岂能激起千层浪花呢?因此营造一个公平竞争、你追我赶的课堂环境是个性化阅读的“动力”,它可以激起学生为突破自己的界域而努力的热情。个性化阅读还需要激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富于激励性的语言如沐春风、鲜润醉人、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其澎湃的心潮在思维的大海中激荡,成为推动其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已经不能再一味的以长者的身份,挑剔的眼光,批评这批评那了。而应该巧妙地运用各种“竞争”和“激励”的手段,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强化他们成功的欢悦,不断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四、注重自主选择,尊重学生对阅读兴趣的个性差异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不同,个性阅读表现不同。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阅读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新课标告诉我们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运用自己的“个性”来展示学习过程,达到阅读效果。如《长征》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灵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朗诵好的尽情显示朗读风格,喜欢讲故事的可讲讲长征的故事,爱好音乐舞蹈的可以唱赞颂长征的歌曲,编排长征情节的舞蹈,还有的可以搜集长征的资料、图片,办手抄报,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这样自主选择阅读方式,读与练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学生课外阅读会变得主动积极,读书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丰富阅读课堂的教学资源,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阅读平等对话,以展现自主的阅读新方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遵循统一的原则,学习内容也是有计划和指令性的,结果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导致了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而个性化阅读的最基本特征是自主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段式,而内容本事的难度又不是很大。此时,教师可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重点阅读,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个性化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我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文时,在情境表演中,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代替老师的分析讲解,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自己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师:导游公司要接待外国贵宾游览颐和园,想从同学们中挑出一些优秀的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吗?(学生个个喜出望外,跃跃欲试。)
师:我们的课文就是“报名手册”,请大家把课文读一读。(学生以喜欢的形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课件出示:“报名须知”①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美,把它独特的地方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说一说,并谈谈你的感受。②小组中推选出一名最好的导游参加总决赛。
师:同学们,报名须知提出了报名的具体要求,请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吧!(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挑选自己喜欢的地方,在四人小组中有的朗读,有的讲解,有的提问,形式多样地进行自主选择性阅读,并合作解决其中所遇到的问题。)
师:下面请大家做评委,听一听各小组推荐的优秀导游的介绍,评一评,谁是优秀的导游。(教师根据“导游”的介绍,适时点拨,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在情境表演中,以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在上台展示的过程中展示课件,那鲜艳的画面,配上清晰的解说,让学生如临其境,既真切地体会了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美、奇,昆明湖的静、绿等,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又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师:颐和园的风光真美,同学们,也把你们搜集的祖国历史遗产的风光图展示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吧!学生出示搜集的图片资料,互相欣赏讨论。
师:请你把这美丽的风光,学着的作者的方法写一写,把它介绍给大家。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幅风光图片自己练笔。
师:哪位导游愿意用你那甜美的声音带领大家去欣赏这迷人的风光呢?学生上台结合图画介绍那美丽的风光(师配乐)。
师:我们欣赏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色,也感受到了那优美的文句,更为我们祖国有这样的历史遗产而骄傲!
在这课外练笔环节中,有小组合作中的读和说为基础,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又以学生的说来吸引全体学生听,形式多样地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体现了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这样将课文与课外内容结合,达到课文内容延伸的目的,让孩子们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为祖国有这些历史遗产而骄傲,为祖国有这样的美景而自豪。
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展示,自我发挥的空间。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孩子的朋友,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者和协作者。角色的转变使课堂不再是单纯的师问生答,而是注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的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让我们与新课程同行,让全新的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使我们的教学走进一种崭新的境界。
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作业设计”直接指向教学目标。但传统的作业设计往往统得过死,也即只有统一作业,没有分层设计。事实上,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些作业是高不可攀的,是“吃不成”的,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也即“吃不饱”的。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达到“吃饱吃成”。如学完了《第一场雪》,我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来自主选择:A.摘录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B.看看这美妙的雪景,欣赏了这写雪的美文,你一定也忍不住想赞美一番这雪景吧!可以写几个描写雪的成语,也可以写一段话来赞美,喜欢诗歌的同学也可以写几句小诗;C.练笔,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着写一篇说明雪作用的短文。在这样的作业之中,我们既可以保证一部分学生的基本发展,又可以使另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个性化理解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或理解不正确的循循善诱,启发指导,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创造性,真正让课堂阅读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它是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阅读教学应当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繁琐分析”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寻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性化阅读”的新机制。使阅读教学真正走上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
五、注重质疑问难,彰显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刻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因此,作为阅读引导者的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乐于质疑,从而在思维的闪光处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开启大门。如在学习《半截蜡烛》一课时,有同学提出,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祖国的独立而勇敢机智地与敌人作斗争的精神,但文中写小女孩娇声向德国人请求,而德国人同意了,这是不是有损小女孩的形象而又美化了德国鬼子的形象吗?对此,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不久,各种观点应运而生。有的同学与提问的同学同感。有的同学则认为,小女孩娇声说,正符合她的年龄特点,她希望以此能得到德国人同意,这说明她很灵活。有的同学补充说,秘密马上就要暴露了,小女孩急中生智而又镇定自若地向敌人提出请求,这不但不影响她的形象,反而使人们更敬佩她,而且小女孩提的要求合情合理;上校不知其中秘密,答应小女孩的请求也合情合理。正因为学生乐于质疑,才使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彰显,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
自主阅读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在乐于质疑的前提下,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在小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的心地都是纯净的,像一张白纸一样等待我们教师为他们引导着彩,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所求,也都有个性的思维元素,在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睛后面是一扇扇等待开启的心门 ,如何开启他们学习的心门是要靠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引导来打开的,能够轻松地把他们求知的心门打开了,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如果我们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突破文本内容转移的教学方法,做“研究型”、“探索型”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就把课堂带进兴趣乐园,不要让孩子们感觉到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开始,只要把孩子们学习的心抓在课堂上,他们就会对课堂和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中国的二、三十年代,国民愚弱,国家危急,鲁迅先生毅然拿起笔,试图用文学唤醒那一个个“看客”。今天,我们身处在语文的美丽世界中,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又怎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上也出现“看客”呢?因此,我在这里抛砖引玉,对以上五个注重作了探讨。但我知道,我们的道路仍然很长,带着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感,我必须在这里告诫自己:让我们关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不要让学生成为“看客”,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看客”为“主人”,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①《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奉贤区实验小学 图书馆 张惠学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