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语文教学中注重阅读素养提升
发布日期:2019-01-10    作者:育秀实验学校 李常妍老师   点击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此,每个教育人都看到了阅读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增加文化底蕴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指导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使其成长为自觉、独立、快乐的终身阅读者。

一、注重关注学生品味语言的敏感性,提升阅读深度

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前提下,还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贴着语言读文本,咀嚼品味,找到渐渐深入理解文本的路径,可以让学生从文本表层走向文本内里,提升阅读的深度。如《变色龙》中通过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话语就会一目了然地发现他对小狗称呼上的前后变化,一会是“野畜生”“疯狗”“下贱胚子”……一会是“小狗”“名贵的狗”“伶俐的狗”,词语的色彩意义悬差之大在于狗主人是谁,也彰显出奥楚蔑洛夫作为警官在评判过程中并非以事实来论,而是媚上欺下的见风使舵,真真像足了“变色龙”。同时也要让学生关注到句式和标点在行文中的力量。正所谓“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王尚文先生语),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细细咀嚼语言,才能抵达文本隐秘的世界,提升阅读的深度。

二、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化视角的独特性,拓展阅读广度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有些文章因为时间、地域等差异显著,学生无法理解文本的语言或者主题,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从民俗或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引导,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阅读上的困惑,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悟文本的内涵。如在讲授冯骥才的《花脸》时就要结合起京剧的传统文化元素、关羽的英雄形象认同和人们对于“年”的习俗的虔诚。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对这种阅读思维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在自读时学以致用,可以帮助他们去更好的去关注冯骥才作品《泥人张》、《雕花烟斗》、《怪世奇谈》、《俗世奇人》中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捍卫与坚守。同样地,在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也可以从他们的文化视角去理解思考作者所传达的一些主题意义。如西方文学作品随处可以看到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的《圣经》文化元素的存在,西方文学的创作和表现形式、文本内容、语言的应用等均蕴含着《圣经》文化的气息。

三、注重激发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促进独立的个性阅读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会思考的芦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而应深入文本,指导学生恰当运用有利于思辨的阅读方法。因此,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原生态阅读的倡导,在预习环节力图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有效抓住这些质疑为突破口,转化为有效的资源,以此发掘文本的空隙,或找到相关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深读的兴趣,培养起学生阅读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在学习韦庄的《菩萨蛮》时,在预习时就有孩子提出“水是绿色的,天是蓝色的,两者怎么比较呢?”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透出了孩子阅读的独立思维。我让孩子去搜集带有“碧水”“青天”的诗句来总结其规律。通过整理发现“碧”“青”两个色彩词在古诗词中经常相对出现,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等等,一是因为在颜色上的相近,二是因为修饰对象的相似特点。在这里,更多的是突出春天的水澄澈透明,比天空还要明净。阅读就“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当然,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法仅是参考,阅读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也不能只看到阅读的实用主义,而应该注重寻找和构建阅读与学生生命成长的链接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育秀实验学校 图书馆老师 计沁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