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作为儿童的天性和权利,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基本需要之一。在崇尚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念的今天,心理游戏逐渐成为心理辅导课中常用来让学生参与体验与感悟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心理游戏活动因其运用“教育无痕”的理念,使参与者在轻松地参与体验中进行深层反思与感悟并收获成长,受到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老师的普遍欢迎。这样一种广受普通师生喜欢的辅导形式,当它碰上一群特殊的智障学生会发生怎样的情形?是否能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呢?
一、发现游戏困境
1、不得不延长的热身游戏
热身游戏旨在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请你跟我这样做”、“水果蹲”是简单常见的热身游戏,在普通学校,教师能快速地让学生顺利地实施起来。但在辅读学校,你会遇到完全不同的局面。
热身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戏吗?
生齐说:喜欢。
师: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请你跟我这样做”。等一会儿我会请同学上台,上台的同学要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台下的同学得跟着他做相同的动作,并回答说“我就跟你这样做”。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老师先来示范一下。
师边说口令边做简单的动作,学生模仿动作却说“请你跟我这样做”。
师:上面的人要说“请你跟我样做”,下面的人要说“我就跟你这样做”, 上下口令是不同的。
在教师的反复多次的指导下,学生终于区分了上下口令的不同,并能正确说出。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台一边说口令一边做喜欢的动作?
生纷纷举手,然而游戏的情况却惨目忍睹。
师:同学,你做了跟老师一样的动作,能换个其他的动作吗?
生:做什么动作?
师:想想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动作?
生:想不出来。
师:还有没有同学愿意试试新动作?
生举手后表示:还要想一会儿,想好了再告诉你。
教师的反复指导和学生的缓慢反应,让“请你跟我这样做”这个热身游戏远远超时。不得不延长的现象同样也发生在“水果蹲”上,游戏时出现了许多不遵守规则的情况,如不能按口令来表达,有时多说口令,有时少说口令;激动时忘记了他组的名字;轮到自己组蹲了,有的组员却不蹲,或是跟着别组蹲了。学生遗忘、反应迟缓、不理解等让教师常常不得不重新指导,教师等学生,学生等学生,就这样时间就不得不拖长了。
2、毫无营养的体验后交流
当游戏结束后,教师往往会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成功经验、不成功的原因、游戏中的意外等,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进行反馈、总结、提升,并引导学生将游戏中的所思所悟所得运用于下一环,在心理辅导活动中起着“连接”的作用。而智障学生却在交流时常用沉默、答非所问等反应方式,只有极少数学生才能够陈述清楚事情。
在上《我们一起向前冲》这一课中,我设计了团体合作游戏“滑滑板”,游戏分为两组,每组4人,每组一组相连的滑板,在游戏时两组需要到绕过障碍物重新返回起点。游戏时,学生既兴奋又认真,当第一组到达障碍物时,其他的学生都调整好方向往回滑,但是最后一个学生却继续往前冲,后来在其他同学的提醒下才纠正的。游戏结束后开始了如下交流。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哪组获得了胜利?
生纷纷表示:是第二组。
师:他们为什么能获得胜利?配合得怎么样?
生:表现好,配合得好。
师:哪些地方配合得好?
生:不知道。
师:第一组配合得怎么样?
生:也配合得好。
团体动力学的鼻祖库尔特•勒温指出,个体和他的情境构成了心理场,与此相同,团体和团体的情境就构成了社会场。这就意味着在团体辅导里的学生既是体验者,又是互动者和观察者。由于智障学生有注意力、认知、记忆力等劣势,他们在游戏时虽有情绪情感,但经过紧张的比赛,游戏细节被他们抛之脑后,更不会分析和总结原因,如有的同学方向弄错了影响了小组的速度,再加上语言表达能力差,游戏结束后,教师很难在学生中找到有内容、有条理的发言进行反馈、总结,“转换”困难让后续的环节显得生硬苍白。
在辅读学校实施游戏辅导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相比其他的辅导形式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测验等,它更容易被智障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将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理论通过形象的图式进入学生的视野,有趣味性强、容易操作、学生参与度高的优势。面对打折的游戏效果,教师需要仔细研究智障学生在游戏时所表现的缓慢、无言甚至是离题,了解他们的认知、注意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回归到游戏中去。
二、蹲下来看游戏
1、夯实基础,细化概念
注意力、观察力、理解能力是学生在游戏时需要的基础能力。智障学生注意分配差,胜任不了边说边做、边看边做等游戏任务,于是,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些相应的内容,如《动嘴又动手》、《简单模仿秀》、《动手又动脚》、《又唱又跳》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释放自己的感官,积极的参与,师生之间自然形成良好的社会场。针对智障学生观察力、理解能力差的特点,我把学生平时的活动、游戏视频用到课堂中,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视频里的人,理解他们的动作、眼神、心情以及发生具体事情,在此基础上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称赞”、“帮助”、“勇敢”,当普通学生提到这些词语很容易联想到许多画面和事迹,但让智障学生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并不容易,需要把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再进行细化。以称赞为例,在平时我们会称赞他人的外貌、能力、好人好事等,称赞的方式有肢体语言,如点赞、微笑、握手、鼓掌等;还有口语,有简单的口语“你真棒”“你做得真好”,有复杂的口语“你把教室打得真干净,地上没有一点垃圾”。“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常见于初中叛逆期学生的辅导上。针对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对“换位思考”进行了细分,想想他人的喜好、实际情况、心情、想法、性格等。通过剖析概念,把概念细分若干个由易到难的点,教师把细分的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就能设想出形象生动的辅导内容。
2、双重刺激,降低难度
智障学生由于身心缺陷,感触外来刺激较为缓慢,且接受信息少,为了提高游戏的实效,在游戏时我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眼、耳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大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的教具在游戏中可以给学生提供视觉刺激,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让游戏变得流畅。如在《水果蹲》的游戏中,我把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自主选择水果,每组让一名学生佩戴水果头饰,并在其他组员手背上贴上相关贴纸。学生在游戏时,看到图片时能马上反应过来,出错的机率大大减少,游戏变得热闹又激烈。“贴膏药”是在辅导学生人际交往时常用的游戏,当教师说出数字后,学生就得根据数字找到相应的人数与其相抱,不能找到相应伙伴的学生则视为挑战失败。当教师说出数字“2”时,智障学生还能马上反应过来,当数字超过“2”时,学生就开始混乱,随意搭配。于是我在游戏活动现场画了数个大圈,在圆圈里贴上脚印,脚印的个数可根据数字随时调整,当学生在游戏时他既可以根据数字去找伙伴,也可以观察空缺的脚印判断哪个圆圈需要脚印。
“一闪而过”用来形容智障学生的记忆再形象不过,怎样引导他们观察游戏情况,帮助他们回忆自己的体验过程呢?解说常见于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和比赛中,能帮助观众了解赛事的进程。近年来,它开始在电子游戏竞技中流行。智障学生观察能力不佳,容易忽视游戏中的重要情况,此外语言表达能力差影响他们交流时的通畅,有口难言是其生动的写照。在游戏时,教师可以利用现场解说,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进展,如发生了什么意外以及是怎么配合的,给学生以听觉刺激。学生在交流时就可根据听到的解说进行加工或缩减,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PAD、蓝牙传送、电子白板等新媒体也进入了课堂。教师可在游戏过程中可把学生的游戏状态用录音、照片、视频的形式保存下来,通过蓝牙传输到电脑或电子白板上,供学生再次观、听,这样智障学生则可以以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游戏里的体验者和互动者,发觉事情和问题。在讨论交流中,他们就不会含糊不清地表达,也能言之有物,有的甚至有领悟和收获。
无论是游戏中、还是游戏后,我根据规则和内容给予他们充分的看、听的机会,降低了游戏的难度,智障学生在双重感官的刺激下,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和质量,让他们的体验更加丰富具体,活动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3、创新游戏,逐层推进
简单的规则、简单的道具,在重复中又不断推进的游戏是最适合的智障学生,他们不需要需花费太多精力用在学习游戏规则、理解教学语言、探索教具上,智障学生能够最快最真实地投入到活动中。
在换位思考的教学中,我设计了“送、换礼物”三个层次的游戏。
第一层:我给学生送礼物。在送礼物时我特意制造矛盾,如给男生送发夹,给识字量不多的学生送书,给不喜欢写字的学生送铅笔等,也有一些学生收到了喜欢的礼物,如薯片、杯子、苹果等。
交流:你对收到的礼物是否满意,为什么?
学生反应:收到薯片、杯子的学生表示满意;收到书的同学一会说满意一会儿说不满意;收到发夹和铅笔的学生则表示不满意。
讨论:在送他人礼物时,你觉得应该考虑什么?
学生发言:男生不应该送发夹,不需要的;不喜欢铅笔。
小结:看来老师没有考虑同学的喜好和实际情况,没有站在你们的角度想问题。
第二层:学生间自由交换礼物。
交流:你交换了礼物吗?你对交换后的礼物是否感到满意?
学生反应:拿薯片的女生不同意换发夹,拿苹果的学生不同意换铅笔,其他学生则没有换。
讨论:为什么不肯换跟他换礼物?
学生发言:我有发夹,不需要薯片;我不想要铅笔。
小结:刚才的交换为什么不成功,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
交流:有谁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想想看,有哪些同学对自己的礼物其实是不满意?
学生发言:××不认识字的,他应该对书不满意。
小结:大家都能体贴他人,从同学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事情。
第三层:再次交换礼物,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事情。
学生反应:拿薯片的学生决定要跟其他同学分享,拿发夹的男孩子把发夹送给一位女生,拿杯子的同学跟拿书的同学交换等。
小结: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事情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分享、包容。
作为弱势群体,智障学生经常收到他人的礼物,“送、换礼物”这个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游戏规则简单易懂,游戏层次清晰,教师通过制造矛盾把学生真实的想法、做法引导出来,让学生知道平时大家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事情,要打破这一惯性,需要考虑他人的喜好、实际情况、想法等,这样才算真正地换位思考。
在辅导有效沟通中时,我采用同样的方法设计了的游戏“贴贴乐”,游戏分为五层:第一层是学生蒙眼单独给黑板上的脸贴嘴巴,旨在让学生体验到没人帮助的苦恼;第二层学生蒙眼戴口罩贴嘴巴,并挑选一名协助者进行口头提示,旨在体验单向沟通;第三层学生蒙眼贴嘴巴,协助者提示,旨在了解双向沟通的优势;第四层学生蒙眼贴鼻子,协助者提示,旨在了解双向沟通的方法;第五层蒙眼贴五官,旨在实践双向沟通的方法。
简单又富有创意的游戏,能激发智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间会互动频繁,师生间会不断交流,学生则真诚的裸露了不满、无奈、厌烦、自私等,这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在轻松、自由的氛围被包容和接纳,教师顺水推舟地总结,将学生的感悟、体验、收获等一一引出。
目前,针对智障学生的心理游戏并没有成熟的研究,途径、方法、措施全凭教师摸索,在辅导时我常常牢记“小目标”的要求,因为智障学生的先天缺陷让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非常狭窄甚至发展固着,蹲下来看以他们为中心而设计的心理游戏会有另一番滋味。
奉贤区惠敏学校 图书馆 金婷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