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新的学期就开始了。感谢学校老师对孩子们细心地培养和教导,也感谢学校为我们家长在育儿方面的指导。特别是学校推荐的《好家长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在育儿方面一直给我们指引方向和给我们提供育儿方法,读此书深有感触!
书中美术教研员罗炜老师崇尚“自然教育放养孩子”貌似看起来三心二意,不管不顾。实际是用心良苦有意而为。她是把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独立处理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个人品质和积极生活态度放在首位,只在关键的时刻伸出援手。用她的话说就是“最少指导,最大耐心和最多鼓励”。
对此,其实我是深有体会的。我们兄弟俩,哥哥比我大一岁。哥哥不管在生活还是在为人处事,或者环境适应方面都比我强。早年在老家,哥哥初中辍学,父母给了两百元钱,他只身一人千里迢迢来上海打工。他先是到皮鞋厂里上班,工资特低,他自己琢磨着还要为以后打算,所以离开厂学技术学手艺。后来他到餐饮店打工,从洗菜碗开始慢慢开始学厨艺。他对自己有了规划,想到以后总不会一直给别人打工。相反我就不如他,一毕业就进工厂上班直至现在。整天被关在厂里上班下班,像鸟笼子里的鸟,不知天有多大,不知道社会发展与变迁!虽说目前还不错吧,但是想想当我厂里不做了我能干什么?我那时就像无头的苍蝇没有方向了,所以还是常言说得好:“好散养的总比关在笼子里的能生存”。
我喜欢罗炜老师在书中分享的台湾诗人非马的《鸟笼》,意思是说打开鸟笼,飞走的鸟儿获得了自由,其实就好比说教育关系中的家长和孩子,把孩子控制在股掌之间的数不胜数,唯恐孩子逃离了自己的五指山大闹天空。于是每天开口闭口不能这个不能那个,就像唐僧念经,束缚了孩子大胆体验生活、大胆尝试失败后果的滋味,弄得孩子完全没有主见,使他们所做事情的两种后果到不到体会,失去了生活和行为的意义,使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使他们得不到自食其果的教训。所以育儿要以人的幸福为中心,使孩子获得来自内心的对学习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和快乐体验。
作为家长不能轻易的体罚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反复体罚,多数情况下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反抗和不信任,而且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生活中家法伺候,也就是常说的体罚,孩子小的时候畏惧怕大人心里感觉不爽!可等渐渐长大,孩子竟然不躲也不哭闹,从而导致了孩子倔强的脾气。然后孩子就听老师不听家长的了。老师就成了家长的救命稻草。但是我们要想到老师和我们家长一样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体罚就像医学上的抗生素,次数多了也就不起作用,而且还导致了抗拒心理。所以家长不要轻易就去体罚孩子,育儿需要耐心,需要我们不抛弃的牵着蜗牛去散步!
在孩子学习中,我们要告诉他们,学习不应背负太大压力,放松心情,放开思维去想象。平时多鼓励,告诉他们上课注意听讲,紧跟老师思路同时也要展开自己的想象。当放下手中的笔记,看懂了,想通了,把所学的联系起来了,问题就解决了!同时要学以致用,把学的知识用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要学会融会贯通,不能抛弃了书本就成了一个呆子。
所以我们要提倡自然的教育,要让孩子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同时要放手而不是放纵。育儿真的是一门艺术,一门自然与生活的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去深思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