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发布日期:2021-05-08    作者:奉贤区汇贤中学 奉浦中学校区 潘海鸥老师   点击率:

辜鸿铭被称为“清末怪杰”,他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一个混血家庭,父亲是华人,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十岁时前往英国,开始了在西方十四年的求学生涯。从英国到德国,从爱丁堡大学到莱比锡大学,在这期间他先后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九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精通西方文化。1881年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开始埋头研究中华文化,他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等著作,将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

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并精通西学的辜鸿铭,在潜心精研国学后,将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他认为儒家学说中的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这种思想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辜鸿铭先生看来,中国人的精神,便是因为具备良民的信仰。也就是我们都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仁慈的力量。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他将中国和日本的礼仪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人的利益,是一种心灵的礼仪,是发自内心的彼此尊重,而日本的呢,虽然精致周全,却更像是排练过的,没有办法让人心生愉悦。

此外,辜老还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中国人的宗教。他认为,因为我们拥有了儒家学说这样兼顾哲学和道德规范的体系,这是一个可以取代宗教位置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宗教的意义便是给予众生安全感和永恒感,而儒家不仅仅满足了这两个需求,还给了我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

清末民初,当中西文明发生冲突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都主张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比如新文化运动的代表胡适认为文言文是一种“已死的文字”,主张全面废除文言文;鲁迅认为“吃人的”封建礼教应该被打倒;深受西方思潮影响的北大学生,在看到留着辫子、穿着长袍马褂的辜鸿铭走进教室时哄堂大笑。面对甚嚣尘上全盘西化的西学风潮,面对矫枉过正的对传统文化的批评,辜鸿铭所选择的是同样激烈尖锐的传统文化的保护行为,他坚定地捍卫了中华文明的尊严,保存下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丝火种。


奉贤区汇贤中学·奉浦中学校区 洪梅华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