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市井深处觅童谣》读后感
发布日期:2021-04-15    作者:奉贤区泰日学校 六(4)班 王佳运   点击率:

“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找不着……”,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童谣为孩子们的童年带来了欢快,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我有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市井深处觅童谣》,读了这本关于童谣的书,让我逐渐喜欢上了趣味横生的童谣。

这本书上写了100余首上海经典童谣,有的童谣下方会有一些解读“小贴士”,旁边有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图片,老照片,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我读着这本书里面的童谣时,书里的童谣展现了上海的文化,同时让我想起了与同伴一同玩耍的景象。其中有一首我最喜欢的童谣“丢手绢”,当我读着这首童谣时,眼前浮现了小时候在幼儿园时与老师同学围成一圈,唱着这首童谣,其中一个同学站在圈外,拿着手绢,围着圈转,把手绢随手扔在一个同学的背后,趁这个人同学没发现立即跑,当这个人发现时,他已经跑出去很远了。想到这,我的嘴角弯出了如月牙一样的弧度。

书中的童谣是那么真实,让我每每看到这些童谣,都会有许多回忆涌上心头。童谣是方言溃退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应该借助这最后一道防线来收复方言的“失地”,所以我们不能遗忘它,我们应该永远记得这些陪伴我们成长的童谣,并且提高上海童谣的产生和传播,让童谣代代相传,不被世人所遗忘。上海童谣中的人物和思想都是最符合社会,是最原生态的。因此也最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和社会情绪。童谣在吟唱玩乐中教会了我很多哲学道理和社会规律,虽然有的童谣带有戏弄和嘲笑的意味,但是这些戏谑无伤大雅,而且还是市井生活的真实体现。我认为童谣就是人们心中儿时的回忆,更是人们心中儿时的天真灿烂。经过岁月洗刷的上海童谣来自市井深处,来自贫民百姓的心里。

华灯初上,一个小女孩在阁楼的一侧,小小的身影映在墙壁上,她的手里拿着一本《市井深处觅童谣》,她读得津津有味,在我十几年的生涯中,有幸读到此书。啊!童谣,伴随着我的成长足迹,为我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啊!童谣,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如此心生欢喜和欣慰,让我们一起带着它在有限的生命海洋中代代相传。


指导老师:施美红

泰日学校 图书馆 周秀红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