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朱生豪译,译林出版社出版。
本剧分为两条故事线。一是李尔和三个女儿的权利纷争,二是大臣格洛斯特和两个儿子列王纷争。双线合一,交叉呼应,共同表达了人性、权力、家庭、自然的哲学话题。李尔王在晚年时儿戏般地把国家大权依凭于女儿们口头上对自己的爱,糊涂地将权力分给了虚伪巧言的大女儿戈纳瑞和二女儿里甘,把不善言辞却真正爱自己的小女儿科迪莉亚驱逐出境。副线中的格洛斯特被庶子埃德蒙的诡计欺骗,以至于怨恨通缉嫡子埃德加。戈纳瑞和里甘认为年老体弱的李尔是一个负担,于是将他赶出家门,在暴风雨中遇到了装作疯癫流浪汉的埃德加,又有忠诚大臣肯特与失明的格洛斯特为伍。另一边戈纳瑞和里甘为讨埃德蒙欢心,各种勾心斗角,最后落得一死。后科迪莉亚率法军秘密登入不列颠,战败被俘,埃德蒙下令处死科迪莉亚,里尔伤心过度而死。
李尔这个角色复杂而饱满,分割国土展现了他对于人性的盲目,将国家与自己的小家混为一谈,把个人情感充斥于权力的肆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酿成悲剧。戈纳瑞和里甘作为反派角色,她们都是利益和欲望的奴隶,为了国土可以逼走亲生父亲,为了情夫埃德蒙互相暗中内斗,以至于投毒残杀对方,可谓是毫无人性但又处处充满着人性。格洛斯特与李尔相似,轻易听信谗言,被庶子挑拨自己与嫡子埃德加的关系,后又遭庶子背叛,在被康沃尔公爵挖掉双眼后,流放荒野。埃德加逃亡中化名可怜的汤姆,后来遇到失明的父亲,并不多加责怪,反而以悬崖这个善意的谎言引父亲重燃生的希望。格洛斯特在听说了事实之后,似悲似喜地含笑而亡。在乱世里,埃德加饱经不公,却依旧保持着善与爱。格洛斯特在失明的黑暗里也看清了人性的黑暗,悔恨与悲愤交织,最后只能欣慰于埃德加的原谅和不弃。格洛斯特并不完全是一个反面角色,他始终忠诚于李尔,但也因自己的愚蠢狭隘错识人。与埃德加成反面的埃德蒙,因为庶子的身份,他不忍自己被看低一辈子,所以用尽手段得到权力和地位。他是传统封建观念的打破者,但也是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最后也得到了与自己造孽相正比的结局。作为李尔的信使,亦是忠臣的肯特,在剧终见李尔死去后执意追随而去。肯特与戈纳瑞的管家奥斯维德发生冲突。李尔希望得到女儿们的支持,却在此事中彻底看清了两个女儿的毒蝎心肠,发誓要复仇。此时李尔已接近疯狂,在暴风雨中奔溃嘶吼,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比淋漓体现,人类如此渺小,生老病死,天道轮回,人类的力量根本无法抗衡,暴风雨的疯狂照应李尔的疯狂,从一国之君的最高位突然坠落,身边甚至只留下一个弄人,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认清了自己的痛苦处境,也同等地体会到了底层民众的痛苦,唤起了李尔身居高位从未有过的慈悲之心。李尔一行人在暴风雨中,正如弄人口中的“疯子带着瞎子走路,本来是这时代的一般病态。”科迪莉亚至始至终都深爱着她的父亲,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以她为代表的剧中的正面角色,他们身上保持着人性的光辉,经历了愚人的命运后只会让光芒更加闪耀。
《李尔王》中深刻的人性解剖,跌宕起伏的复杂剧情,成为戏剧史上不朽的经典佳作。剧中的语言也十分值得玩味,如优美的诗句,格洛斯特所说: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扑。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持而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传达了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局限和保持谦卑。书中富含了理性的声音,又譬如李尔在暴风雨中的呼号,更是对于人与自然,现在与过去,失去与得到的哲学的讨论,各方面共同叙述了这部凄厉深刻的悲剧。
指导老师:肖宪根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奉贤曙光中学 图书馆 林中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