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一句名言:“生活愈艰难,我愈感到自己更顽强,甚至更聪慧。”当我翻开他半自传体小说《童年》时,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小说主人公阿廖沙在黑暗中的成长之路。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可在这个家中,人与人之间都弥漫着仇恨。阿廖沙刚来到家中就因把桌布染色,被外祖父打得失去知觉;外祖父常常用鞭子抽打孩子们,和舅舅、外祖母吵架;两个舅舅整天为了分家产而打架争吵……但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是有另外一种人: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知识分子“好事情”,以及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外祖母。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总是给阿廖沙讲一些关于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他们为阿廖沙的生活带来了光明与希望。最后,母亲再婚后经常挨继父打,贫困和疾病吞噬着她的美丽,她也常因此对阿廖沙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书中的结尾:外祖父家破产,母亲去世,阿廖沙被迫到“人间”去谋生了。
这就是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高尔基用蘸满苦难的笔,描绘了19世纪俄罗斯下层人民艰苦的生活状况,人类就像石缝中的野草,越是艰难越要向上生长。他也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与生活对抗,顽强地长大,最后成为著名的作家。
合上书本后我不禁思考起来,我们的童年生活已不再像之前那样艰难。我们能得到足够的来自家人的关爱,可以在学校里学习知识,与伙伴玩耍,有了电脑、手机及一系列高科技产品,每天欢声笑语,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过,我们似乎仍不知足,时常在想能否不上学、不写作业,每天在家玩各种游戏,还常常把金钱都花在买一些仅供玩乐或没有实际作用的物品上。如果让这样的我们回到旧时代,我们又能不能像高尔基那样在逆境中成长,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是啊,现在科技水平提升后,我们中的大部分都已不再像从前那样珍惜父母家人的关爱和宝贵的资源,可要是一直这样,还能坚持多久?“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阿廖沙的童年就像一面镜子,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美好的童年,珍藏儿时的童趣,也要铭记旧时的不容易,为建设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指导老师:姜颖达
西渡学校 图书馆 林丽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