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一本外国经典《局外人》,我读的这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它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杰作,以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描述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谬体验。
从局外人视角读这本《局外人》,你绝对会感知到不一样的荒诞世界,也能对小说主人公身处局外人境地的无奈感触颇深了。若你还未走进这一荒诞世界,你大概很少对如今的法治体系感到幸福,你更不会知道这种差异的源头是什么。希望你们都能走进这本小说体会加缪笔下的荒诞感。
或许很多人开始读时,会给它贴上“平淡无味”的标签,但正是这些生活琐事,为后半部分做了完美的铺垫,和小说后半部分形成的反差,才更加发人深省,所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首先,小说讲述了一位寻常的年轻职员,终日麻木地生活在漫无目的惯性中,某日去海边度假,卷进一宗冲突,犯下杀人案,因“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泪”等一系列有违伦理的行为为由,被法庭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死刑。
这本充满了戏剧性和独特人格的著作,影响着世界人民来思考人性和法治的问题。既然本书的主旨是“司法”,那么和同类型小说《复活》相比,其独到之处又在哪里呢?我认为,后者的情节性更为突出,而前者有关人物命运的阐释和社会时代的揭示则更有韵味。
再者,让我们看看作者的态度。加缪存在本书一本的序言当中,对这个人物发出一连串的赞美词,说他从不耍花招,他拒绝说谎,他喜爱光明正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他所生活的社会里的那个局外人,很多人都说这个人“无动于衷”,但加缪认为应该用“善良宽和”这个词更为确切一些,从中我们能看出加缪对默尔索饱含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赞赏。
审讯期间,默尔索发出“究竟是谁在掌控和决定我的命运?”“他取代了我”“没有声辩的可能”的无奈。难道连当事人都要被弃在辩论者身后吗,这种压迫感也十分具有情节张力,引发读者“人道主义”的深刻同情,也正是这种压抑和深刻呈现了“悲剧”的样貌。
加缪笔下的默尔索不仅是多余的人也被称为空心人。一个人的性情可以与世相违,但不能内心荒芜尽是废墟。曹雪芹笔下有与封建入仕观念格格不入的宝黛二人,他们渴望思想的自由,不愿被世俗所束缚;近现代有鲁迅等一大批中国革命青年,与那些封建落后的普通人不同,他们思想先进、积极勇敢,堪称人间清醒。而本书中的主人公默尔索却是冷淡、无激情、无志气、浑浑噩噩,历史上被称作“极端虚无主义者”。书中的审讯和监狱生活可以看出默尔索根本不信上帝和基督教,这也使得当时的法官极度崩溃,这种反差感拉大了人物和时代的张力,当然这也并非是什么思想的先进性,而是完完全全一个“一切与己无关”的空心人形象。
小说的结尾,它由这个神甫和主人公默尔索的一系列对话和行为动作展开,并由默尔索回想其母在世的一些经历而引发的一种解脱。一个悲剧性的生命这么就结束了。
“一锤落定,绝无回旋,受刑者必死无疑”是默尔索在想象自己在断头台时的凄凉与无奈。
最后,这本书不禁让我联想到罗翔老师在《圆圈正义》中所提及的一个古代“以法治之名行法家之实”的现象,实专制也。“如果司法是一种让人莫名恐惧的力量,那这一定是法家的幽灵,而绝非法治的精神。”
而如今我们的法治体系日趋完善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为原则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但仍存在一些判决现象“无罪判决”,大部分检察官会建议“认罪换轻判”,为了保他所谓的“绩效分”,罗翔老师又指出“无论坚持多么崇高的抽象理念,我们都不要让他人成为我们信念的牺牲品”。
我想,一个法律人的最高境界就在乎此吧,一个人的成功是绝不能以他人的牺牲来换取的。法治的精神令人向往,法制的幽灵令人恐惧,也许在封建时代,我们会对法治精神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触,但在发展至今的现代,只要我们饱含着对法律的敬畏,警惕擦边行为,就能免于纷争了吧。
指导老师:吴强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奉贤曙光中学 图书馆 林中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