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刚读完一本书,叫《上海1937:法新社记者眼中的淞沪会战》,名字有点长,这里就简称为《上海1937》。其实读它只是因为无聊,随手翻到就看了,但让人惊喜的是这本书真心不错,虽然翻译不是很顺,句子基本按照西方语系直译,但它的情节文笔足够弥补这一缺点了。
《上海1937》的作者是法新社记者何铭生,据我在网上搜到的资料来看,他在东亚地区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二十多年了,其中在中国就长达11年,曾遍访大批中国的抗战老兵。因有感于在成百上千种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文书单中,几乎看不到描写淞沪会战这场重要战役的著作,就广泛收集资料,完成了《上海1937》一书。
这本书记录了一场不能被忘却的战役,一个外国记者带我们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既纠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中心”说,也填补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空白。
有书评人认为,这本书的特点是它的全面,采用中方、日方和上海租界三个视点交错的方式,叙述了淞沪会战的起因、蒋介石的决策、中国军队的主动出击、战事胶着、上海沦陷的过程。连书中选用的照片,也同时反映了交战双方的作战历程和上海居民的生活状态。书中除了采用中日参战者的叙述、事发时的新闻外,还有许多外籍人士的回忆,这一点上比许多中文研究作品都丰富一些。
我在看完这本书后对此十分赞同。这种由许许多多个点来组成一整个面的描写方式让这场淞沪会战变得更加立体,细节,也变得更加惨烈,惨烈到我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时恍惚间都似乎看见了渗透到地底红得发黑的鲜血。
从1937年8月13日到11月,在上海,100万中国士兵和日本士兵在此进行了惨烈的城市战斗。在这场历时3个月的残酷战斗中,多达30万人丧生,其中甚至包括当时中国最好的军队——德械师。
淞沪战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军人以勇敢无畏的精神与日军陆海空体系展开殊死搏斗,涌现出了以坚守宝山的姚子青营与四行仓库“孤军营”为代表的一大批群体。正是由于这些军人的坚守和牺牲,才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
我认为在淞沪会战最可贵的就是它体现出的民族的团结意志和人民的态度:打死都不可能投降,一寸山河一寸血,哪怕我和你的军事差距再大,只要你来打我,我就跟你一直耗。
所以哪怕淞沪会战是一场败仗,它都奠定了之后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成功塑造了上海一整个城市的形象和品格,这是用血与骨构筑成的坚韧不屈。
时光匆匆,如梭光阴让这个曾被鲜血灌注的国家换了一副崭新的面貌,也让上海成为了一座国际大城市。新时代的人们安居乐业,不为战乱所侵扰。惨痛的历史在这里留下痕迹,不仅仅只让我们缅怀,更在激励着我们。
心向光明,砥砺前行。
指导老师 王东华
阳光外国语学校图书馆 吴金龙老师 推荐